水底機械人體驗日 親製模型學STEM
2017年04月20日03:00

【星島日報報道】近年教育局大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不少學校除了在課堂內加入相關元素外,也常鼓勵學生參加校內的科研比賽,例如機械人比賽,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比賽之一。Elsie知道,源自英國的工程及科技學會香港分會(IET Hong Kong),在香港已成立了二十九年,為配合STEM在港的推廣,近年舉辦多個青少年活動,以引起青少年對工程科技的興趣,其中本周日(二十三日)舉行的 「香港水底機械人挑戰賽2017及體驗日」,挑戰賽本身已有十二年歷史,今年首設體驗日,讓對該活動有興趣的學校,在專人指導下,學習水底機械人的原理;至於家長也可跟子女免費觀看賽事,提升小朋友對科研的興趣。

相信很多家長都未必知道,水底機械人(ROV)是甚麼,又如何進行比賽等。Elsie早前就問過香港水底機械人挑戰賽2017主席趙烱成(Philip),他說該比賽源自美國的海洋創新科技學會(MATE),該會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支持,目的是研究海洋,亦會舉辦不同活動,增加青少年對海洋的認識,例如舉辦比賽,讓學生設計水底機械人,探索海洋。工程及科技學會香港分會在二〇〇五年引入這比賽,優勝隊伍可以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而今年將在美國長灘舉行國際賽。

工程及科技學會香港分會STEM項目統籌何臻言(Justina)就同Elsie講,水底機械人之中,最廣為人知的任務,就是曾協助打撈及探測沉船《鐵達尼號》。「水底機械人是協助在水底進行的工作,例如太深的水底,人和潛水艇都去不到,於是就會讓水底機械人下水,人在水面控制機械人,讓它在水底下工作,例如發掘或拍攝水底情況。好像電影《鐵達尼號》一開場,就由水底機械人打撈沉在水底多年的夾萬上來。現實中亦因為這個任務,使這個科技發展有很大進步。」

事實上,水底機械人挑戰賽近年愈來愈受學界認識,由第一屆只有五至六所學校參加,至今年合共有四十九所學校參加,當中包括高級組、中級組及今年首設的體驗組,部分學校更派出不止一隊學生參加。

今年體驗組的二十四所學校,全是以往未曾參與的學校,參與的學生為小五至中二學生,形式類似工作坊,由義工帶領試玩,並提供工作包嘗試製作。Philip補充,預計二十至三十分鐘已可完成模型,學生可放到池邊試玩。 

每年水底機械人挑戰賽設有不同的主題,今年主題為「未來港口城市:商業、娛樂、健康和安全」,參賽的同學須製造機械人,完成大會指定的任務,例如假設在港口內,船隻上所裝載的貨櫃,因遇風浪而跌下海,水底機械人可以如何協助?又或者當港口需要興建隧道,又需要設計一隻怎樣的水底機械人,協助工程進行等。

Philip說,參賽的學校,每隊六人,他們要模擬營運一家公司,然後各自負責不同崗位,包括設計工程、撰寫科技報告、資料搜集、設計海報、比賽示範等等,期望學生把STEM學到的知識應用出來,從中學到解難及培養團體精神,也可了解一家公司如何運作。

聽Justina講,香港學生以往在國際賽的表現也不錯,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去年在國際賽獲得第四名;曾經越級挑戰參加高級組比賽的廠商會中學,也曾在國際賽中得到第九名。

另外,Justina表示,不少以往曾參賽的學生,即使在畢業後,也會回母校協助師弟妹,協助他們發展有關技術。

「香港水底機械人挑戰賽2017及體驗日」周日在將軍澳游泳池舉行,公眾可以觀賞,比賽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公眾可以在看台上看體驗組試做水底機械人,一睹他們的製成品,共同學習,也可觀看比賽同學的過程,從中了解本地學界的科研學習情況。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