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理工大學耗資六千萬元,打造三維(3D)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設置五十多台3D打印機,配備金屬、塑膠、生物相容樹脂等物料,製作不同範疇的產品。理大又利用3D打印技術,聯同伊利沙伯醫院製作全亞洲首個「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模擬系統」,培訓醫生試做該微創手術。
理大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昨開幕,設置五十多台3D打印機,包括由基礎至工業級別的儀器,亦備有多種物料,如銀墨、石墨烯等,設備種類及數量是全港最多。實驗室佔地六百二十平方米,分創意學習及計畫培育、研究及工業應用兩個區域。
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總監文効忠稱,部分學科如工程學院、設計、服裝及紡織系等,會安排到課堂實驗室體驗,其他學生亦可趁課後時間使用實驗室。他又稱,實驗室內的創新及培育中心屬二十四小時開放,學生可用電腦、投影機等。
3D打印技術應用範疇甚廣,其中理大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博士生林陽敏,以尼龍物料製作矯正脊柱側彎支架。她稱,該支架比現行常用的聚乙烯支架輕約一公斤,僅重一點七公斤,需時六十三小時打印整個支架,但毋須人手裁製,亦減少浪費過多物料。林陽敏將進行臨牀試驗,測試其功效。
除學生層面的應用,理大亦希望促進更多知識轉移項目,校方與伊利沙伯醫院合作,以3D打印技術製作「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模擬培訓模型」。現時醫生為主動脈瓣狹窄病人施行微創手術時,須以導管將脈瓣支架導入心臟。團隊參考真實的電腦掃描影像,製成跟病人一比一大小的動脈,模擬心臟跳動、血流、血壓情況,並有C形可轉動機械臂的攝影機,實時顯示黑白X光影像。
伊利沙伯醫院早前引入該TAVI模擬培訓模型,心臟科顧問醫生李耿淵指,已舉行三組訓練班,培訓十八名醫生及九名護士。他稱,現行培訓採用「師徒制」,受訓醫生只可從旁觀察資深醫生施行TAVI手術,不過引入模擬系統後,他們有機會親身「試做」整個過程,提升手術成功率。醫護人員亦可根據病人情況,訂造個人化主動脈瓣,以系統模擬手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