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小三TSA變陣 學校回饋非必然
2018年03月19日03:00

【星島日報報道】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經過兩年研究,最終教育局決定採用「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報告,抽樣參加」方式推行,若學校不自願全級參與,便不會獲得學校報告,變相放棄回饋教學功能。有小學校長友好分析,當局由堅持回饋學與教功能,到彈性讓學校選擇,是對評估數據被誤用、操練成風的客觀現實,作無奈但必要的平衡。

教育局日前宣布,今年小三TSA採取抽樣形式進行,學生表現用於計算全港層面數據,抽樣學校不會獲發報告;學校若有需要取得評估數據,唯一方法是自願全級參與。記得去年全港試行小三基本能力評估(BCA),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曾指「不記校」產生問題,正是無法利用評估數據,在學校層面回饋學與教。如今政策轉向,官方解釋是學校利用報告改善教學發展的步伐不一,加上社會觀感未能一致,只好把評估安排與學校報告「切割」。

校長友好坦言,當局亦明白「切割」做法,勢令TSA在學校層面回饋功能,不如以往般普遍,況且「評估促進學習」列入課程文件,強調教師在過程中找出學生的困難,從而對症下藥,如今意味「評估促進學習」不再視為金科玉律。友好認為,當局變相承認異化因評估而起,「評估成為學校表現的問責指標,為了追逐達標,操練應運而生。即使當局正本清源,始終不少學校及教師接受不到學生『打天才波』,承受不了學生不達標,操練誘因依然揮之不去。」

友好預料,日後自願參加評估的學校,「一是深信評估數據有助提升教學的學校,一是冀評估有助知己知彼的學校。」學校亦有不少考慮,「教學專業是否需要評估數據回饋?純粹為系統層面進行評估是否值得?家長是否認同全級應考?學校參與評估會否被標籤?」至於家長最為關注抽樣能否減輕操練誘因,友好認為表面上是減低,但不排除學校視基本能力為軟指標,即使大部分學生不用考亦不能偏廢,「最終結果把操練恒常化,只是理由改變罷了。」

當局公布小三TSA新安排後,家長反應不一,尤對移除操練誘因最為疑慮,持續逾兩年的TSA爭論,始終解不開的是信任問題,值得當局深思。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