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傳承廣東歌瑰寶——享樂主義(三點水)
2018年04月27日03:00
區瑞強與鄭子誠分屬老友,不時找他出任演唱會嘉賓。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三點水,人如其名,墨水不多,因緣際會,闖蕩江湖,資質平庸,難成大器,音樂世界,享受逍遙。)

近年電視台懷舊音樂節目《流行經典50年》(前名為《流行經典50強》),意外地掀起話題,贏得收視與口碑,它不僅為老歌迷帶來集體回憶,更難得是引起年輕一代注視,可見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經典作品,歷久常新。時至今日,隨着唱片工業生態模式丕變,經營愈見困難,更有說廣東歌新不如舊,然而仍有不少有心人努力創作,又或積極保育傳承這些音樂瑰寶。

回看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是本地樂壇發展最為輝煌的黃金歲月,當中造就過不少天王巨星,留下了無數經典廣東作品,對比起這十多年來本地樂壇的發展,單是互聯網興起,已令唱片工業生態模式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好像上網聽歌方便快捷,予取予攜聽完即棄,加上年輕歌迷聽歌口味轉變、實體唱片銷量銳減,令唱片市道嚴重萎縮,甚至出現廣東歌已死的消極說法。

就此,不少熱愛、維護廣東歌的音樂人、歌手、媒體、學者,甚至愛樂者,都在自己可行的範疇里為廣東歌盡上一己之力,有不住創作發表的、舉辦相關活動的,也有積極保育、教育,將好歌傳承下去的。

談到廣東歌曲的推動和保育,同為電台DJ的區瑞強和鄭子誠各有看法。DJ身分以外,區瑞強同為歌手和唱片公司負責人,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既是唱片工業發展最蓬勃的年代,也是廣東歌最輝煌時期,他躬逢其盛,嘗過廣東歌豐碩的成果。踏入二〇〇〇年以後,唱片市道每況愈下,在逆境求存的艱難日子里,他同樣置身其中。眼見本地樂壇的重大轉變,他自是感受良多,不諱言本地樂壇這十多年來已出現斷層,歌手青黃不接,唱片公司經營亦愈見困難。回看過往美好年代,有不少唱片公司都擁有自己的錄音室、製作團隊,現時唱片公司因為製作量不足,需要控制開支,所以很多製作都寧願外聘人手,加上實體唱片難賣,為了節省成本和達到更大宣傳效益,許多歌手都不出唱片,改把新歌拍成MV放到網上去,影響所及,不少音樂人因工作機會減少而需轉行,令人可惜。

作為樂壇一分子,區瑞強雖然自小涉獵不同類型的音樂,但同樣熱愛廣東歌曲,寫過、唱過不少流行一時的經典作品,近年在保育傳承範疇上更是不遺餘力,他利用不同工作平台積極推廣,除了在電台節目播放、推薦好的作品外,早年更灌錄了一系列重唱經典的《民歌味道》專輯,旨在將好歌以不同製作模式延續下去。另外,對於有潛質的新一代歌手、樂隊和音樂人,他亦會邀請他們在電台節目獻唱或出任演唱會嘉賓,給予支持和欣賞。

同樣熱愛廣東歌曲、天賦一把磁性嗓音和深受聽眾歡迎的鄭子誠,主持《音樂情人》不覺十三年了。一路走來,他除了沿用節目一貫播放廣東和國語舊歌的形式外,亦嘗試加入不同元素,締造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致力推動好作品。好像在選歌方面,起初他抱持的是與歌迷分享的心態,把自己當年聽歌所得的歡樂和回憶帶給他們,後來發覺所選歌曲對很多聽眾有療瘉作用,可以舒緩他們的壓力和繃緊的心情,因而讓他想到在節目中,滲入一些對人生積極正面的看法。

談到今昔的廣東歌曲,鄭子誠並不認同新不如舊的說法,他認為每個年代的歌曲都有它的存在價值,不過論到歌詞方面,他則喜歡舊歌多一點,尤其是當年黃霑、盧國沾及鄭國江老師等寫的歌詞,充滿美麗畫面,聽歌時既可融情入景,又可學習中文用法,予人深刻印象。 

滿載香港文化特色的廣東歌,也是重要的音樂瑰寶,作為媒體,鄭子誠認為在播歌時,可以對歌曲製作背後的故事,諸如作曲人的心態、歌詞的取材等多作介紹,務求令歌曲變得更為立體化,讓聽眾聽歌時更能融入其中。

自互聯網出現後,確實為唱片工業帶來重大改變,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通過它無遠弗屆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網得到所需資訊,若能善加運用,它實是一個推廣力量宏大的渠道,但亦因為太容易得到而令很多人不懂珍惜,諸如上網聽歌,只聽兩句,若不喜歡就把它刪除,反而造成負面影響。

廣東歌,在每個港人心中,總有一首陪伴自己成長、走過起伏跌宕歲月的主題曲。當下,即使唱片工業寒冬未過、廣東歌被指新不如舊,但,不少有心人,仍在力撐廣東歌,迎難而上。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