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眾矚目的曼市打吡,以曼聯2-0勝出告終。回顧整場比賽的過程,曼聯也的確更配得上這場勝利。無論是場上的綜合表現,戰術佈置,臨場調整,還是球員的執行力,投入度等方面,曼聯今夜的整體表現都要比曼城更專注。甚至,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主教練的鬥法中,今夜的蘇斯克查(Ole Solskjær)是完勝了哥迪奧拿(Pep Guardiola)的。
陣容:哥迪奧拿不想和蘇帥真刀真槍

雖說是打吡,球迷之間死敵意味還是很強烈。但是考慮到兩支球隊如今聯賽的位置以及未來賽程的不同,對於今場比賽,兩支球隊的心境和準備都是不一樣的。對於急需追趕前四的曼聯來說,這是一場絕對不能輸的比賽,只有贏波才能咬住車路士,保留爭四的希望。而對於曼城而言,此役並沒有搏命拚刺刀的緊迫性。曼城如今坐穩英超次席,追趕榜首的利物浦沒希望,掉出前四也沒什麼可能。因此顯然在此役的排兵佈陣上,哥迪奧拿的曼城有所保留,甚至可以說沒有做太多針對曼聯特點的部署。而曼聯方面顯然準備更充分。

這一點從正選上就能見出一二,此前有傷在身的麥佳亞(Harry Maguire)和占士(Daniel James)火線復出,蘇斯克查很有針對性的排出3中堅的陣型,實際上大多數時間曼聯都是在踢5後衛,萬比沙卡(Aaron Wan-Bissaka)和威廉斯(Brandon Williams)回撤很深。中場還有馬迪(Nemanja Matic)和費特(Frederico Rodrigues)兩個工兵。進攻端則依靠般奴-費南迪斯(Bruno Fernandes),占士和馬迪爾(Anthony Martial)三人進行衝擊。尤其是占士的出場,蘇斯克查顯然很看看重快速反擊的意義,曼聯顯然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相比之下,曼城方面則顯得有些隨意了,哥迪奧拿更像是在為下週與皇馬的歐聯比賽留力。迪布尼(Kevin De Bruyne),獲加(Kyle Walker),文迪(Benjamin Mendy)這樣的主力都沒有出場,簡斯路(Joao Cancelo),辛真高(Oleksandr Zinchenko)正選打兩個邊後衛。貝拿度-施華(Bernardo Silva)位置後撤,哥迪奧拿甚至嘗試讓科頓(Philip Foden)踢邊路。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曼聯從開場就抱著拚刺刀的態度來的,但曼城顯然不是如此。這裡並不是說曼城不想贏,而是在對今場比賽結果的渴望程度上,此役的曼城絕對沒有曼聯那樣強烈。
過程:曼城控球致死
蘇斯克查賽後談到比賽時著重稱讚了球隊的防守,認為曼聯基本防死了曼城。從比賽的過程和結果來看,也的確是如此。這又是一場典型的哥迪奧拿的球隊被防守反擊擊敗的案例。

賽後數據顯示,曼城的控球率高達72%,傳球總數高達754次,傳球成功率為89%,角球數11次,都遠遠高於曼聯。但看過比賽的人最直觀的感受都是曼聯的進攻更有效,威脅更大。紅魔全場有12次射門,6次射正,收穫2個入球。而曼城全場7次射門,4次射正,沒有收穫入球。





哥迪奧拿的球隊控球控球率,而無法撕開曼聯的防線。迪布尼的缺席,貝拿度-施華的後撤,馬列斯(Riyad Mahrez)和大衛-施華(David Silva)都沒有出場。科頓踢邊路水土不服,曼城一度失去了打對手防線兩肋的能力,在上半場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踢起了邊路傳中,讓矮小的阿古路(Sergio Aguero)去搶頭槌的套路,足以見出曼城此役的尷尬。曼城空有控球優勢,但是有效進攻乏善可陳,反倒是曼聯,防線紮緊籬笆的同時,的反擊踢得有聲有色。艾達臣(Ederson)在低級失誤前,就有一次差點失誤被馬迪爾破門,這也像是曼城球員今場精神狀態的一個縮影。相比於興奮的曼聯將士,曼城的球員顯得不夠投入,輸波也在情理之中。

臨場調整上,曼城換上了捷西斯(Gabriel Jesus)和馬列斯(Riyad Mahrez)後,球隊的進攻才稍有起色。但蘇斯克查換上麥湯文尼(Scott McTominay),拜利(Eric Bailly),伊哈洛(Odion Ighalo)的調整顯然也更具針對性。尤其是伊哈洛和麥湯文尼還為曼聯的第二個入球做出了貢獻。
總結:這是一場蘇斯克查對哥迪奧拿的完勝,曼聯在賽前準備,戰術佈置,球員投入程度和求戰欲上都要比曼城更充分,也更配得上勝利。曼聯拿到了爭四路上關鍵的三分,而聯賽已經無慾無求的曼城或許如今更關注的焦點是歐聯和皇馬了。
(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