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週書單|理解他的小說,只能以患病的方式沾染這些書
主持|書評週刊編輯部
主打

《審查官手記》,作者:(葡萄牙)安東尼奧·洛博·安圖內斯,譯者:王淵,版本: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5月
“我的書並不能通過人們通常所說的‘閱讀’方法來看:在我看來,只有一種方法能夠接近我寫作的長篇小說,那就是以患病的方式‘沾染’這些書。”葡萄牙作家安圖內斯為深受困擾的讀者開出了一張理解自己作品的處方。這位葡萄牙的國寶級作家,每年都會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出現,他在葡萄牙語文學中的地位可以與薩拉馬戈、佩索阿等人相提並論,但直到今年,才有了第一個中譯本。
為了讓讀者擁有“患病”的體驗,安圖內斯用囈語般的意識流完成了小說《審查官手記》,講述了20世紀葡萄牙政變時期的回憶。整部小說幾乎沒有句號,曾經手握大權的政治部長在病床上回憶自己的一生。在意識的流淌中,敘述的人稱、場景、時間互相交錯,人物形象也非常模糊,讓讀者難以分辨。這種由敘述時間與語言帶來的閱讀困境,決定了讀者必須要在一遍遍的閱讀中才能理清頭緒。
或許如此沉悶的寫作手法會讓大多數讀者退卻,但是對於安圖內斯來說,這一點非常必要——要在困難與痛苦中反複閱讀,體驗情景,自行尋找答案。當讀者完成了這個過程之後,閱讀一本小說才是有意義的,小說也不再僅僅是文本,而是借助這個痛苦的理解過程,滲透到讀者的血液中。“你們需要陷入這些作品表面上的漫不經心、暫停和冗長的省略,沉溺在陰影覆蓋的波浪搖擺之中,一點一點地,文本就會把你們帶去和致命的黑暗相見,這對精神的再生與革新至關重要”。(宮子)
文學

《隱痛》,作者: [法]伊內絲·巴亞爾,譯者: 焦君怡版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
這是一本性侵題材的小說,也是法國青年作家 伊內絲·巴亞爾的處女作。小說甫一出版便在法國引發巨大反響,併入圍了2018龔古爾文學獎、法國花神文學獎、法國小說處女作獎等重要獎項。年屆三十女主人公瑪麗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魅力四射的女性,她有著優秀的工作、幸福的婚姻生活,但突如其來的強暴案件使她成為了遭受身體與心靈痛苦的雙重受害者。而在這一過程中,她並未從身邊的親人、愛人身上獲得足夠的理解與支持,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一般性侵題材的作品,往往聚焦於精神層面,無論對於受害者個人還是社會公共討論,我們習慣於撫慰心靈的創傷。但這本小說對於性侵事件中女性的身體創傷有著準確又驚悚的描繪。如同作者所說,女性終其一生都在經受著作為女性的痛苦,正式女性的這一狀況讓女主人公陷入瘋狂,她的身體不僅被強暴了,而且不再屬於她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的法語名字《下體之痛》,更直接而準確地傳達了小說的意圖。(張婷)
經濟

《偉大的經濟思想家》,編者:[英] 喬納森·康林,譯者:張雲,版本:東方出版社 2020年5月
瞭解一位經濟學家或經濟思想家的基本主張是容易的,因為這隻需要知曉一些概念、奇聞逸事、意識形態。依著這些主張,按照個人偏好,就能點評一二。這一快速之法,當然並不只是經濟學才存在。不過,經濟學至少是最普遍的學科之一。在20世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效仿自然科學獲得極大成功,人們也因此往往像後者那樣宣稱一些經濟思想“過時”,棄之,再建“空中閣樓”。在這背後,經濟思想的演變被認為必然不斷更新、向前。 而《偉大的經濟思想家》在經濟思想通史或簡史之中則作了一些改變。它的編者、作者們不滿足於那些眾所周知的思想介紹,也不認為經濟思想是線性發展。他們改為回到曆史當中,去看一個經濟學家如何提出問題,對內論證,對外與時代產生關係,並最終影響一門學科的範式乃至多個國家的經濟政策。 他們選擇了從近世至今十三位經濟思想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卡爾·馬克思、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約瑟夫·熊彼特、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米爾頓·弗里德曼、小約翰·福布斯·納什、丹尼爾·卡尼曼、阿馬蒂亞·森、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其中被研究的約瑟夫·熊彼特本人曾經對“經濟思想史”與“經濟分析史”作過一種發人深思的區分。按照他的提醒,要完整理解經濟思想,比主張更重要的是,進入經濟思想內部理解假設、理論的推演和轉變。後者在他看來才能構成“經濟分析史”。這也是他寫作《經濟分析史》的理念。《偉大的經濟思想家》全書各章節雖出自不同學者,他們大多也都參考了約瑟夫·熊彼特的理念,讓我們可以看到經濟思想家在論證過程中的震撼、猶豫和微妙的矛盾。(羅東)
曆史

《北京見聞錄》,作者:朱家溍,編者:楊良誌,版本:北京出版社,2020年4月
《北京見聞錄》是朱家溍的一部隨筆集,大概因為其中的見聞都與北京有關,故取此名。朱家溍家學很有淵源,其父朱文鈞是故宮博物院創始人之一,著名的金石學家、收藏家,朱家溍深受影響,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對清史有精深的研究。本書輯一中所收錄的《鹹福宮的使用》《坤寧宮原狀陳列的佈置》《清代皇帝怎樣避暑》《慈禧聽政為什麼要“垂簾”》等,題目看似很小,但需要對曆史“細枝末節”的精準瞭解,帶給讀者的不是一套政府組織系統,或一場著名戰役的大開大合,而是讓人看到曾經的皇家宮苑的格局、用途,避暑時所需防暑之物是什麼……與宏大的曆史敘事相比,這些曆史細節似乎更有趣味,更有真實可觸之感。 輯二所錄文章關於北京的舊地,如作者自己曾長期居住的幾處宅院、鼓樓和鍾樓、什刹海、東安市場等。這類文章多帶有懷舊的意味,雖然其中寫到的對建築方面的分析很專業,但更引人感慨的則是對這些舊址隨曆史而變遷的記述。這些變遷不僅見證著時間的流逝,更有時代、人事和文化上的驟變。(張進)
漫畫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第1輯),作者:劉慈欣,主編:[法]科琳娜·蓓爾特蘭德,改編:[法]克里斯托弗·貝克 等,繪者:[意]斯蒂芬諾·拉弗雷 等,譯者: 謝倩雪 等,版本:漫傳奇丨中信出版社,2020年5月
地球發動機的構造、木星前渺小如彈珠的地球、深入地下500米的地下城全貌……劉慈欣曾說,圖像才是科幻最好的表現方式,它讓抽像的想像,變成具象的畫面。 作為原創漫畫項目,《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改編自包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微紀元》《夢之海》《贍養人類》《吞食者》《球狀閃電》等在內的十四部中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整個項目曆時四年,由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意大利、阿根廷等11個國家的20多位漫畫藝術名家共同創作,力圖完整呈現原作中的科學宇宙觀和哲學觀。其中既有中國漫畫界的領軍人物張曉雨,也有參與《蝙蝠俠》、《X戰警》等漫威系列人物創作的意大利藝術家斯蒂芬諾·拉弗雷
(Stefano Raffaele)
。對於中國漫畫創作來說,這樣的舉動可謂空前。此次出版的第1輯,涵蓋了劉慈欣四部知名代表作《流浪地球》、《鄉村教師》、《夢之海》和《圓圓的肥皂泡》。我們如何在科學幻想的蒼穹下,聆聽來自宇宙和未來的聲音,答案可能就在書中。(何安安)
作者|書評週刊編輯部
編輯|張婷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