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
原創 張大東 X博士


編輯:葉姿雨 策劃:涅瓦
2020年5月15日上午9時30分,上海長海醫院里,著名作家葉永烈病逝,享年80歲。
對於70~90後而言,提及葉永烈一定繞不開兩部國民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及《小靈通漫遊未來》。
可能你家裡都或多或少藏有類似的這倆本書。

但我在查了下他的著作後,發現葉永烈的作品並不止於此,寫過“紅色三部曲”:《反右派始末》、《“四人幫”興亡》、《出沒風波里》。
甚至還寫過名人傳記:《走進華國鋒》《解讀傅雷家書》《走近錢學森》等等。

以上的作品,只是這位大佬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他就像是現代達芬奇,近乎全能。
看過他的人生,才知道什麼叫硬核。

作為圈內同行,劉慈欣這樣說:“葉永烈是1980年代中國科幻繁榮時期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作家,自己是讀著他的作品長大的。”
《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堪稱80後、90後的維基解密。翻開這本書,如同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一樣,充滿了儀式感。

1961年,葉永烈的另一本代表作《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1984年,作者續寫《小靈通再遊未來》;千禧年前,作者又寫了第三部《小靈通三遊未來》。

小靈通三部曲帶給80後、90後對未來生活的展望,人造器官、在線課堂、人造肉、智能手機等等,很多在現在都已經實現了。
但對當時年少的你來說,衝擊力不亞於你第一次看到《銀翼殺手》。

葉老不僅是個偉大的寫書人,他也鼓舞了許多寫書人。
1976年,時任上影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了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掀起國內科幻第二次高潮。三年後,24歲的後浪鄭淵潔看完後鼓起勇氣,給idol葉永烈寫了封信。
葉永烈十分感動,給鄭淵潔回信,並附贈一本《小靈通漫遊未來》,希望小夥子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

不只是鄭淵潔,連更年輕的韓寒、郭敬明,都受過老先生的鼓勵。
比方說韓寒剛出名,被全網批評說韓寒學習偏科時,葉永烈卻站了出來,說:“他是一個特殊的人,不能用常規來要求他。”

2000年,韓寒在《對話》節目中被百人圍著噴了一圈。
對於郭敬明,葉永烈也保持著寬容態度,甚至專門寫過文章,認為《幻城》是當下“玄幻小說”的代表作。
當人們以為葉永烈只是個作家時,他其實還拍過電影。
1981年,改革春風吹滿地,葉永烈則以導演的身份拍了一部電影《紅綠燈下》。

這部看起來像是跨界玩票性質的電影,居然成了的黑馬,拿下了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

除了拍電影外,老爺子也十分喜歡攝影。

他的作品門類許多,有風景攝影:

也有隨手拍的照片

葉永烈就背著照相機,遊曆了世界的許多角落,我翻了翻老爺子的博客,感覺說葉老周遊列國也不為過。


06年,66歲的他,還去過切爾諾貝利
他的足跡遍佈全球各地:

2009年3月 星條旗下的麥當勞 聖地亞哥


除了在寫作、電影、旅遊 很有建樹外,葉永烈也一直走在時代科技的前沿。
在1992年,電腦還是一個極度新奇的玩意兒的時候,葉老給自己和老伴配了兩台286電腦。

在2005年葉老博客《葉永烈:加盟博客的感想》中,葉老說道:“喜歡玩電腦的我,玩過QQ、泡泡,用過Skype,當博客席捲網絡的時候,我理所當然也加入其中。”
葉永烈不管在哪個年紀,一直都很潮,而他也對最前沿的科技也饒有興趣。
2019年4月11日,79歲的老爺子發表了最後一篇博客《葉永烈:三訪矽谷Tesla》,就記錄了他去Tesla考察電動車的經曆,並且對Tesla的電動車大加讚賞。

而這一切資料,並非我空穴來風,都是從葉永烈老先生的博客中收到的。這個存在於虛擬世界的博客網站,讓我感覺他始終對這個時代的一切未知都保持著好奇。

最讓我這個新媒體撰稿人感到葉永烈牛逼的,還是老先生不僅在博客上持續耕耘,而且題材廣泛,有的甚至十分獵奇。

有研究彭加木外星人劫持說的:

還研究日本人寫科幻史的:

當然也有緊貼時代,和百度對線的:

我著實好奇,葉永烈如此的愛好廣泛,他的形象也十分硬核,而他的的人生,又究竟是如何推動他走到這個地位的呢?

從茨威格的《三大師》中可以知道,代表一個時代的偉大作家,需要經受住數千種形式的沉淪。
為了完成《人間喜劇》,巴爾紮克連續工作20年,每天只睡6小時,一生喝了一共5萬杯濃咖啡。
而寫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狄更斯呢?他10歲時全家因為欠債坐牢,童年為了還債當上皮鞋坊學徒,47歲時才撰寫出《雙城記》。
葉永烈,也經曆過大風大浪。
1940年8月30日,溫州,葉家三子葉永烈出生,說起他的家世,只能用硬核來概括。

1週歲時照片
葉永烈父親葉誌超早年從軍,擔任過少校副官,之後任職四家錢莊的老闆、溫州商業銀行行長。
葉永烈的父親喜歡在銀行開門前,給員工培訓《古文觀止》,好奇的葉永烈也跟著學習,其父與人談論當天新聞、時事、經濟時,他也湊個熱鬧,為他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未來播下了種子。



雖然成績翻車,但葉永烈文學天賦不錯,11歲的時候,葉永烈就在《浙南日報》發表了一篇《短歌》,鬥志昂揚,並立誌考上北大新聞係為祖國做貢獻。

此詩一經發表,不僅被《浙南日報》編輯再次約稿,葉永烈也成了學校的名人,同時還“連升三級”,從少先隊員跳級成為大隊宣傳委員。

除了天賦異稟外,葉永烈也嗜好讀書,中學時期,葉永烈把家裡四大書櫃的書都差不多看光了。
1957年,高中畢業的葉永烈正準備報考北大新聞系,就讀北京大學的同鄉寫信告訴他,新聞系一個省只有一個名額,請他三思。
他老爹也勸誡葉永烈,讀化學至少還有口飯吃:
“新聞記者其實是很危險的職業,但你念化學,不管怎麼樣畢業了以後,可以做做雪花膏,可以做做肥皂,總歸有一碗飯吃。”


就這樣,一個文藝青年選擇了學北大化學系。雖然專業不合口味,步入大學的葉永烈很開心,笑得合不攏嘴。

進入北大後,葉永烈並沒有放棄文學。
葉永烈因為文采了得,被當時頭部的各種刊物頻繁約稿。
他在校刊上發表詩作《踏雪飛奔》;在《北大青年》雜誌的創刊號上,發表了《寫在爐旁的幾頁日記》;還在《北京日報》、《前線》雜誌、《湖南文學》等發表詩作......
但是時間到了1958年5月,葉永烈卻遇到了人生的滑鐵盧。

1958年5月,葉永烈的父親和哥哥被劃分為右派,被降職降薪,葉永烈也當即斷了生活費,難以繼續讀書。
這是一個沉淪的時代,也是一個上升的時代。
在時代的路口下,葉永烈卻靠著他的才華,抓住了機遇。
此時,適逢中國普及人民教育的階段,1949年,我國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
但到了1976年,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老百姓的識字率迅速提高到60%以上。

在大力普及教育的趨勢下,國家也急需葉永烈這樣的科普天才。
為了完成學業,同時減輕父母經濟負擔,對科普知識饒有興趣的葉永烈開始四處供稿,每一篇稿件少則2元,多則10元。
1959年,葉永烈把自己所有的科普作品彙編成合集,投寄給上海少兒出版社,沒想到竟然出版了,書名叫《碳的一家》。僅此一本書,他就拿到了100多元錢的稿費。

在60年代,100塊錢可以買800斤大米,或是151.5斤豬肉,或是看1000場電影,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維持葉永烈一家3-4個月的生活。
1960年,看到生活曙光的葉永烈在北大宿舍奮筆疾書,依靠自己化學系和擅長文學的優勢, 寫下了《十萬個為什麼》,獨立賺到了人生第一筆大錢。

依照當時葉永烈和出版社的約定,每寫一條“為什麼”,就可以拿10元稿費,為了多賺錢的葉永烈,寫了346條。

1962年解放日報報導
《十萬個為什麼》完成後,葉永烈又寫一個展望未來的長故事,於是1961年,緊跟著《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也進入了創作階段。

寫完《小靈通漫遊未來》後,葉永烈被下放到農村種水稻,對生活的充滿希望的葉永烈,索性研究起了水稻,寫了一本《水稻日記》,結果又被升職任命為水稻管理員……

巨大的趕稿、勞動壓力,再加上節衣縮食,葉永烈由於營養不良患上了肺結核住進了北京大學醫院,醫生勸他退學休養。
這一耽誤,就拖到了1963年。本來有些疲憊的葉永烈,卻從愛情中得到了前進的動力。
他的妻子,一生摯愛楊慧芬,卻在葉永烈這樣貧困潦倒的情況下,依然陪伴在他的身邊。

楊慧芬結婚照里,她有著一雙麻花辮,一身花襯衫、一條墨綠色長褲。
結婚後,夫妻二人直接貸款買房,打了一張130元的欠條買下了一間離文定路不遠新村里十二平米的屋子。這村子前身是一條臭水溝。

因為買房用光了二人的積蓄,夫妻二人連床都買不起,第一個月兩個人睡在地板上。在這種環境下二人捱過了最難受的那幾年。

因為買房用光了二人的積蓄,夫妻二人連床都買不起,第一個月兩個人睡在地板上。在這種環境下二人捱過了最難受的那幾年。


從1973年寫到1976年,三年時間,葉永烈出了十本書,沒有拿到一分錢。不過楊慧芬並沒有讓葉永烈就此放棄,這才有了葉永烈的轉機。

直到1977年2月26日,人民出版社才補寄給葉永烈一份稿費通知,共計320元。2014年,葉永烈特意在此通知上寫了一段“補記”,敘述自己當時激動的心情。

1976年,《石油蛋白》問世,中國科幻文學進入第二春。葉永烈也大跨步邁上了人生巔峰。
除了科普創作外,時間管理極強的葉永烈,同時也開始導演了紀錄片《向宇宙進軍》。


在1978年,葉永烈又採訪著名作家高士其,為高士其撰寫長篇傳記《高士其爺爺》,也圓了自己做記者的心願。

1979年,上海長寧區少年宮·張崇基攝
最終,葉永烈也得到了屬於他的榮光。
1979年3月16日,在人民大會堂,葉永烈被授予了“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他是史上得到該獎項的第一人。
而在2005年10月,葉永烈又榮獲了中國首屆“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019年11月,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出爐,葉永烈獲《科幻世界》40週年特別紀念勳章。
這也是葉永烈獲得的最後一份榮耀。以科幻獎項為葉永烈畫上句號,實在再合適不過。
葉永烈充滿廣泛愛好的硬核人生,在經曆無數困苦和磨練之後,取得了耀眼的成功。

終究,十分遺憾的是,這麼一個有著豐富人生以及深刻知識的大師,還是在2020年的5月15日9點30分病逝,享年80歲。
許多大師在離開人世的時候,總會在自己的墓誌銘上面留下最有力的一個句號。
蕭伯納在他的墓誌銘上寫道:
“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寫下《物種起源》的達爾文,他的墓誌銘則是:
“他把世界翻了一個遍,雖然並不完全。”
而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墓前寫下:
“全世界的哲學家都在想方設法解釋這個世界,但是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在感傷之餘,我也思考過,這麼一個偉大的科普大師葉永烈,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的呢? 他會想在墓誌銘上留下什麼呢?
我在2018年葉永烈做客的CCTV-1《開講啦》中,找到了答案,這位老先生的:
“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這些簡單而樸素的話語,反映了葉永烈對生命最為立體的思考。
任何一個人,都擁有兩條生命,一條是自然的生命,它會因為肉體的老化,而漸漸地腐朽、消亡,最終步入墳墓之中。
當葉永烈意識到這一點時,他道歉道:
“對不起,我不能為你再回答什麼了。”
而人的另外一條生命,則是文明的生命,只要一個人的某項事業被人類文明徹底銘記住時,他就永垂不朽。
於是,當葉永烈先生看到他的《十萬個為什麼》,已經成了小朋友們認識世界的萬花筒。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里的“未來”,現在也基本得到實現時,他的生命,也已經和不朽的文字凝結在了一起。
如果在未來每年的5月15日,你們想要緬懷這位偉大的導師。記住葉永烈所說的:
“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參考資料:
1、葉永烈博客http://blog.sina.com.cn/yeyonglie
2、葉永烈《歷史在這裏沉思》
3、葉永烈《第一次投稿》 中國圖書評論
4、葉永烈《雙人傘·葉永烈家庭傳記》
設計/視覺 火日立
原標題:《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