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大信託被傳暫停融資類信託業務背後:融資類信託額度緊張
“各位大佬,誰還有融資類信託額度(投資人為機構,非房,貸款),我有業務,你有額度麼?”一位信託業內人士的朋友圈顯露出信託行業的轉向。
澎湃新聞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瞭解到,銀保監會現全面要求信託公司壓降融資類信託業務。
近日有媒體報導,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光大興隴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光大信託),並暫停其融資類信託業務。
光大信託方面回應澎湃新聞稱該消息不實,“目前我司各類業務均正常開展與報備,只是融資類信託業務有所收緊。”
光大信託表示,該公司一直以來都在嚴格執行監管要求,積極主動進行業務創新和轉型,大力推動資產證券化等各類標品的業務發展,因此整體上公司融資類業務佔比也一直在優化調整,目前各類業務均正常開展與報備。
“確實收到了甘肅監管部門的指導,但這次並不是針對我們這一家。”光大信託內部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
據澎湃新聞瞭解,6月初以後融資類信託額度就被卡得很緊。
“現在市面上所剩融資額度已不多,業內普遍關注如何做標準化產品業務。”有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市面上還有項目新發的,基本都是去年發行量銳減的公司,部分公司財富中心的產品近兩個多月沒有怎麼更新。
今年6月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信託公司風險資產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引發市場高度關注。6月19日,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通知》一事作出詳細回應稱,堅持“去通道”目標不變,繼續壓縮信託通道業務,逐步壓縮違法違規的融資類信託業務,鞏固信託業亂象治理成果,引導信託公司加快業務模式變革。這個決心是明確的和堅定的,壓降通道業務和融資類信託業務,不僅過去要求壓,現在要求壓,今後還會要求壓。此次壓降融資類信託業務並非意味著“一刀切”叫停,而是堅持區分輕重緩急,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重點壓降違法違規嚴重、投向政策限製性或禁止性領域的融資類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融資類信託規模顯著上升。
根據信託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融資類信託餘額為6.18萬億元,佔比28.97%,較2019年底增加0.35萬億元。而截至2019年年末,融資類信託規模為5.83萬億,較去年3季度末增加約5600億,增幅10.60%,較2018年末增加1.49萬億,增幅34.17%,佔比26.99%,較2018年末上升7.85個百分點。
去年7月,澎湃新聞從內部人士處核實,因按照監管要求進行餘額管理,光大信託曾發佈緊急通知暫停所有房地產類項目募集(包括直銷和代銷)。
另一方面,近期信託業風險加速暴露。在公開市場違約的房企泰禾集團的融資方中,信託公司是其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在其公開的今年到期的555.11億元債務中,信託公司貸款年內到期金額為258.92億元,佔比46.64%,近20家信託公司深陷其中。
融資類信託在業內又被稱為非標的“大哥”。
7月3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彙管理局發佈了《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自2020年8月3日起施行,促進市場平穩過渡,原本歸屬於非標的資產在滿足《資管新規》五項標準後,可以通過申請標債資產認定“非標轉標”,從而緩解非標處置壓力。
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近日強調,要給融資類的資管產品一個合法的存在渠道。目前仍有一些產品達不到人民銀行提出來的這5項標準,又確實有融資需求,而且市場上也有能夠承擔這些風險的主體。吳曉靈建議給非標產品製定規則,在資產管理方面,跟資產管理產品分開來,但同時也給它存在的空間,這樣就能夠實行新老產品的平穩過渡。如果把私募證券發行的這條路給堵死了,必須要求轉換為公開的標準化的產品,這樣的話對市場的打擊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