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火星社會
在現如今,寵物經濟盛行。年輕人要麼養貓,要麼在計劃養貓。再不濟逢週末去貓咖或者去朋友家蹭貓吸貓,也是一大樂事。
但如此傲嬌的貓,是怎麼變成人類寵物的?
自從1947年貓砂被發明出來後,城市內圈養貓的優勢就大大提升了。
不用出去遛,不會吵,體型小所以不怎麼危險。從各方面看來都是很優秀的寵物。再加上貓貓好像天生適合在互聯網世界傳播,網絡上關於貓的搜索、表情包以及頭像已經到達了氾濫的程度。

究其原因是因為貓觸發了人類的憐幼特質,也就是覺得貓很可愛。貓的體重在3.6公斤,和人類新生兒差不多,貓的叫聲聽上去也很像嬰兒的哭聲。而且貓的眼睛佔據臉部的比例,非常二次元。
一句話,貓就是長在了人類的審美上。
人類最早的養貓記錄是在距今9500年前。在地中海塞浦路斯島上的一座人類墓穴重,發現了一隻與人合葬的貓屍骨。上面埋著貝殼,拋光的石頭和其他裝飾性文物。

古埃及人馴養貓的記錄在3600年前,爾後通過商船迅速擴大到世界的其他角落。
據研究發現,現代家貓的祖先來源於中東野貓。而且野貓的馴化過程更可能是它們本身的自然選擇,而不是人類的功勞。
動物是怎麼被馴養的呢?
一般來說,群居動物更適合被馴養。因其有明顯的階級性,只要降伏好它們的首領,就相當於馴服了整個種群。

但貓是獨居動物,晝伏夜出。最重要的是,完全不聽人話,甚至還對著幹。
另一種馴化動物方法就是培育選種,通過讓族群中更溫順更有利於人類的個體進行繁殖,從而使他們馴服於人類。
但貓貓在交配問題上講究戀愛自由。如果兩隻不喜歡的貓強行湊到一起,還會打個你死我活,十分血腥。

所以貓好像也不太需要人類。
貓的野外生存能力很強,食物範圍很廣,囓齒動物、蝙蝠、鳥、蛇、昆蟲等等它都能吃。
再加上貓本身的殺傷力、適應力以及繁殖力都很強,堪稱自然界的頂級獵手。

澳州和新西蘭,因為野貓氾濫繁殖,導致很多物種滅絕或數量減少。甚至到了要人為去控制數量的程度。
強悍如貓還要人類來幹啥?
其實貓現在只是處於半馴化的狀態,和人類更像是一種共生的關係。
據推測,在遠古時候人類開始農耕文明儲存食物開始,囓齒動物也開始聚集在人類的聚集地。而家貓的祖先則是被這些囓齒動物吸引過來。

到後來,貓選擇馴服自己的一部分野性,來適應和人類的同居生活,以此來換取食物和空間。
綜上可知,與其說是人類馴服了貓,更不如說是貓馴服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