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孟達從發現肝癌到病逝“不到3個月”,年年體檢有沒有用?
原創 Sunny nn 醫學界腫瘤頻道 收錄於話題#肝癌5個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癌症體檢,究竟該如何做?
今日(2月27日),吳孟達好友田啟文接受媒體採訪稱香港著名影星吳孟達因肝癌去世,享年68歲。
2月22日,田啟文接受採訪透露吳孟達病情,表示吳孟達在2020年年底發現自己患上肝癌,癌細胞已開始擴散,近日他完成了手術,進入化療階段。
然而,病魔沒有給吳孟達生存下去的機會,短短五天,他便離開了我們。


為何肝癌往往一發現就是晚期?
據統計,我國肝癌早期診斷率不足15%,絕大多數患者被發現時已到中晚期。
肝臟被稱為“啞巴”器官,它不像其他器官出現問題後會有相應的信號。如肺出現問題會表現咳嗽、憋氣等症狀;消化道出現問題有腹痛、腹瀉等信號。
而肝臟具有強大的再生及代償能力,之前有實驗顯示,一隻被切掉2/3肝臟的小白鼠,三個月後它的肝臟就能夠恢復成正常大小。同樣,人的肝臟也很“堅強”,即便只有30%的肝臟正常運轉,也能維持人體正常活動,肝功能檢查等也可能不會顯示異常。
因此,肝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具有病情隱匿、進展快速的特點,等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屬於中晚期,這讓很多患者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早期發現肝癌,難嗎?
不難!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石明教授表示,早期發現肝癌其實不難,每半年檢查一次甲胎蛋白(AFP)和B超,早期檢出率能夠達到80%,但是,能做到“定期檢查”的人並不多。 現在大家都太忙了!
不過無論再忙,身體仍要排在第一位。沒有了健康的身體,只能說一切皆是浮雲……

將篩查肝癌寄託於常規體檢,也太“單純”了!
常規體檢套餐只能查出“小毛病”,真正肝癌很容易被遺漏。腫瘤標誌物並非是臨床金標準,有時身體的炎症也會導致其升高,有時癌症患者體內腫瘤標誌物水平也會保持正常。腫瘤標記物的數值要結合個人家族史等多個臨床指標才分析有意義。
那麼只查B超或AFP可以嗎?
很多人體檢時都會選擇做腹部B超,那麼只做B超能不能行呢?據專家介紹,單純腹部B超檢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難以確定腫塊的性質,而且B超對於大肝癌與超大肝癌容易誤診。另外,B超檢查結果容易受到檢查者經驗和解像度的限製,這也會影響診斷結果。
AFP包括AFP-L1、AFP-L2、AFP-L3。其中AFP-L3與肝癌的發生直接相關,對肝癌具有極高的特異性(特異度高達95%)。
不過,單獨用AFP普查,則會使部分肝癌患者漏診,因為約30%~40%的確診肝癌患者AFP並未有明顯升高。也就是說單純的檢測血清AFP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而且,在一些非肝癌患者中會存在AFP升高。
因此,這就需要結合B超和AFP來綜合判斷檢查。
劃重點
建議高危人群聯合應用血清AFP和肝臟B超檢查,每半年篩查1次。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
根據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佈的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以下任一人群為肝癌高危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
血吸蟲、酒精性、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藥物性肝損患者;
遺傳性代謝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貯積病、遲發性皮膚卟啉症、酪氨酸血症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
如何預防肝癌?
接種乙肝疫苗;
慢性肝炎患者應儘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控制肝炎病毒的複製;
戒酒或減少飲酒;
清淡飲食,減少油膩食物攝入;
避免發黴食物的攝入。
如何早期發現其他癌症?
除了肝癌,其他癌症如何篩查?小編奉上幾種常見癌症的篩查手段,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檢查!
■ 肺癌篩查手段:
低劑量螺旋CT。比X光胸片看得清楚,比PET-CT輻射低,性價比高。建議高危人群至少篩查一次。
高危人群:
年齡≥40歲,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者:
吸煙≥20包年(每天1包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其中包括戒菸時間不足15年者;
被動吸煙者;
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有慢阻肺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
■ 乳腺癌篩查手段:
乳腺鉬靶+B超。鉬靶解像度高,圖像良好,B超可多次檢查,沒有輻射。頻次:35歲,攝基礎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線檢查(鉬靶);>40歲,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60歲以後隔2-3年1次乳腺X線檢查;30歲以後每年1次乳腺超聲檢查;高危人群20歲以後每年體檢1次,30歲以後建議乳腺核磁共振檢查。
高危人群:
未育或≥35歲初產婦;
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大於等於42年的婦女;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
兩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後患乳腺癌或卵巢癌;
對側乳腺癌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
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 結直腸癌篩查手段:
腸鏡,儘管檢查過程不令人感到舒適,但腸鏡仍是篩查和診斷腸癌的金標準,可以發現癌前病變並予以切除,從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頻次:40歲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20歲以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成員基因突變明確時每1-2年進行1次腸鏡,45-75歲無症狀篩檢對象每年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
高危人群:
40歲以上有2周肛腸症狀的人群;
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大腸腺瘤治療後人群;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有FAP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 胃癌篩查手段:
胃鏡,相較於糞便隱血檢查、X線鋇餐檢查、胃液檢查、螺旋CT掃瞄、超聲檢查,胃鏡仍然是臨床金標準。頻次:根據醫生建議定期胃鏡檢查。
高危人群:
凡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
60歲以上人群;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潰瘍;
胃息肉;
胃黏膜巨大褶皺征;
良性疾病術後殘胃(術後10年);
胃癌術後殘胃(術後6-12月)
幽門螺杆菌感染者;
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惡性貧血者。
■ 前列腺癌篩查手段: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美國癌症協會和泌尿外科協會推薦50歲以上無症狀男性應一年一次檢查血清PSA和直腸指檢,以篩查前列腺癌;若有異常時,進一步做經直腸超聲檢查或活檢;通過這種方法,至少可比預期壽命延長10年。頻次:血清PSA檢測每2年進行1次。
高危人群:
年齡>50歲男性;
年齡>45歲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年齡>40歲且PSA>1μg/L的男性。
■ 宮頸癌篩查手段:
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TCT宮頸防癌篩查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能達到90%以上,同時還能發現癌前病變,微生物感染如黴菌、滴蟲、衣原體等。頻次: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議篩查。
高危人群:
有多個性伴侶;
性生活過早;
HPV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
有宮頸病變史的女性。
參考資料:
[1]熱衷體檢的中國人,為什麼癌症一查還是晚期?醫學界腫瘤頻道
[2]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
[3]肝功能正常,卻突然查出肝癌晚期!醫生說出真相.健康時報
[4]突發!吳孟達患肝癌入院……一年殺死39萬人,這個病到底怎麼防?醫學界消化頻道
[5]年年體檢正常,為何突然查出癌?原來是做錯了體檢,浪費了錢!健康時報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整理:Sunny nn
原標題:《吳孟達從發現肝癌到病逝“不到3個月”!為何年年體檢癌症一查還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