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信遺囑上線,7萬人用心告別:如今最好,別說來日方長
作者:末那大叔
成年後,必須不斷面對,卻仍然無法習慣的一件事是什麼?
告別。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組讓人悵然的數據。
2021截止到現在,不幸逝世的明星已經達到18位。
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趙英俊、吳孟達。
也有伴我們長大,卻不那麼熟悉的身影,林聰,張少華。
他們有的年輕,有的年長,都曾給我們留下過許多的回憶。
這些原本鮮活的身影猝然長逝,正是在一遍遍地提醒著我們:
陪伴青春的人走了,我們已經長大了。
人生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一個不斷被迫面對告別的階段。

《千與千尋》里說: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很難有人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然而我們的列車,正開到中程。
在這個階段,就會不斷有人向我們揮手道別。
曾經把酒言歡徹夜不眠的朋友,現如今天南海北難有一聚。
曾經支撐我們長大的身影,現在也逐漸佝僂,漸行漸遠。
世事無常,太多的人,不知何時就已經見過最後一面。

看過一個問題:
“你和親人的最後面是在什麼場景下發生的?”
一個妹妹說,哥哥早上出門前,還微笑著說下班給她帶愛吃的小蛋糕。
可途中突遭車禍離世,那一個微笑,成了看向她的最後一眼。
一個孫女說,一向身體健康的奶奶,那天傍晚還在責怪她不好好吃飯。
幾個小時後就因為心臟病去世,那一聲責怪,是這一生對她最後的叮囑。
還有一個兒子說,父親因為肝癌已經長臥在床,每一個時刻,都有可能是最後一面。
所以他只好每次都握住父親的手,把那些心裡話,說了一遍又一遍。
沒有長亭古道,不見夕陽漫天,大多數的別離都是如此讓人猝不及防。
就像《來日方長》歌里寫的:
“以前我們總是以為,有很多的以後。
時間卻越過越少,誓言在原地等候。”

刷到一個視頻:
#近四年間,8090後立遺囑人數翻6倍#
而中華遺囑庫最新上線的“微信遺囑”,一年有7萬多人留言。
初看覺得荒誕,仔細看過之後又深以為然。
他們有的是新婚媽媽,害怕意外突然來臨,想提前為家人留下點什麼。
有的是白領小女生,錄製給爸媽的“遺言視頻”,還未張嘴就已經哽咽。
還有有的初為人母,希望在告別來臨前,對家人做出一份“愛的承諾”。
這些遺囑除了物質,更多的是注重精神表達。
如果分離一定會來,只有現在做好準備,珍惜每個時間節點上的人和事。
每一刻,都要當作最後一刻去愛。
才不會在以後回顧人生的時候,滿是遺憾。

《請回答1988》里的金社長,平時嬉皮笑臉,沒有難過的時候。
但每次到了生日這天,大家為他慶祝,他卻絲毫不開心。
有天他妻子拿出一卷錄音帶,金社長突然哭了出來。
“是媽媽的聲音。”
“我原以為不會難過,可還是不自覺地就想起了媽媽。
哪怕給媽媽打通電話也好,可沒地方打電話。
我好想媽媽啊,真的好想她。”
什麼時候最適合陪伴和表達?
我想,就像張嘉佳所說:
“如今最好,別說來日方長。”

我爸今年七十有六,年逾古稀,身子骨還算硬朗。
年初時,有個多年的老友來到家裡與他相聚。
原本是大好的事情,但是我卻覺得有點不對味。
兩個人坐在一起,極少說起往昔時光,卻暢想起各自的百年終老。
我責怪他們言語無忌,老人卻哈哈一樂:
“我們這個年紀,說不好這就是最後一面,當然要把話說完,才算沒有遺憾。”
那份樂觀與豁達,我想只有真正用力道別過的人才能做到。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面對分離。
並非是因為我們沒有接受分別的勇氣,而是因為沒有好好說再見。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說的:
“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放下,
但永遠最讓人痛心的就是來不及好好道別。”
所以,趁現在,趁幸好來得及。
去陪伴,去相擁,去說再見。
我們已經不再年輕,只會面對越來越多的告別。
但如果我們在這一刻用力愛過,下一刻才沒有遺憾。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坦然面對告別。
當然也希望現在的你和身邊的人,多喜樂,長安寧。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趁現在,去見想見的人,去做想做的事,去過想要的生活,成就想要的人生。一輩子太短,以後太遲,明日也嫌晚。熱烈地相遇與告別,我們只爭朝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