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訊:東江倒流山低頭 應知碧水為誰鳴
中新社香港4月24日電 題:東江倒流山低頭 應知碧水為誰鳴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開始是一天沒有水,兩天沒有水,三天還是沒有水,到了第四天終於有水了,一家老小就慌慌張張提著水桶和罈罈罐罐去排隊取水,甚至還搶水。”香港回歸前被聘請為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顧問、前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的施學概已逾八旬高齡,他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回憶起1962年香港的水荒,往事曆曆在目 。
三面環海的香港,由於地質條件原因,曆史上飽受淡水資源奇缺的困擾。1962年,香港出現了自1884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並一直持續至1963年。當年350萬香港市民被水所困,港英當局窮盡開挖水井、修築水塘、人工降雨等方法,但都是杯水車薪,於是採取嚴厲的製水措施,每4天供應一次水,供水時間僅為4小時。
親曆了當年水荒之痛的施學概系統研究過香港水荒史,他告訴記者,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就指示廣東協助解決香港用水困難。1959年9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寶安縣興建深圳水庫,全縣2萬多民眾和解放軍一個團的兵力投身建設。1960年3月4日,深圳水庫主壩工程建成。從1961年2月1日起,深圳水庫每年向香港供水2270萬立方米。
1963年,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地區嚴重乾旱,深圳水庫已不足以應付旱情。“每到供水時,大廈住戶紛紛將水喉開關擰到最大,但高層住戶的水就會很小,他們就探頭出窗大喊‘樓下關水喉呀!’。”施學概說:“這一片段在經典電影《七十二家房客》里呈現,這一幕也烙在老一代香港人的心坎,當時的香港空調還很少,大熱天有的人甚至五六天都沒有洗過澡,只能用毛巾濕水洗面擦背。”
香港中華總商會在1963年5月通過決議案,與香港九龍工會聯合會致電時任廣東省省長陳鬱求援,陳鬱立即回應,允許港方派船到珠江口無代價汲取淡水,並每天免費供港2萬噸自來水。
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霍震寰告訴中新社記者,當時他年齡還小,但記得父親霍英東先生在家裡提起過要在一個月內建一個碼頭,方便船舶運水。
從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香港派船到珠江運水共約1100艘次,內地共運往香港淡水1360萬噸。同期,遇到同樣旱情的廣東打開快要見底的深圳水庫,最大限度地增加對香港的供水量。
泊船取水終歸只是權宜之計。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有關史料顯示,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並批示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緩解香港用水困難。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動工興建,這項浩大的工程北起東莞橋頭鎮東江河畔,南至與香港只有一橋之隔的深圳河邊,全長83公里,需翻越6座高山,水位提升46米,沿途僅大型的機械閘門就要17座。“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建設者們將這句口號大寫在山坡上。
幾萬名建設者靠肩挑、手鏟完成了240萬立方米土石方和10萬立方米混凝土的建築工程。1965年2月25日,東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線完工。通水當天,參加竣工慶典的香港同胞各界人士來到工程第三級馬灘抽水站前,香港工務司負責人驚歎道:“這個工程是第一流頭腦設計出來的!”香港九龍工會聯合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建設者們贈送了兩面錦旗,上書“飲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
“東江水供應到香港的時候,我最記得老百姓歡欣鼓舞的樣子,大家在街道上手舞足蹈,揮著紅旗彩旗,這是非常感人的一件事,那一段時間非常高興。”施學概憶及當時情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對賦詩填詞頗有造詣的施學概曾作七律《東江水吟遊》,詩中寫道:家國朝朝暮暮情,東江光景報前程……唯見青山如壁立,應知碧水為誰鳴……
據粵海集團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通過東深供水工程累計向香港供水267億立方米,超過了190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保障了香港75%以上的用水需求。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雲對中新社記者說:“東深供水工程絕對是雪中送炭,成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增進了香港的民生福祉,保證了香港的繁榮穩定。飲水思源,我們既感謝一代代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們心繫同胞,更感恩祖國每時每刻對香港的關懷,我們要傳承這份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轉化成推動香港繁榮發展的精神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