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思 | 《小捨得》大結局:打敗一個佛系媽媽,一張成績單就夠了
小年說:
《小捨得》大結局,瘋狂的媽媽終於清醒,意識到教育需要平衡。孩子要的不僅是分數,還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作者看來,我們難免用自己的經曆,投射到對他人的要求中。你我都要接納不完美,彼此滋養,才能不斷成長。
夜思 | 《小捨得》大結局:
打敗一個佛系媽媽,一張成績單就夠了
作者:藍駱駝&陌菲
《小捨得》熱播到現在,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南儷和田雨嵐,竟然一起在街頭抱頭痛哭,互相安慰。
一個是“佛系”媽媽,一個是“雞血”媽媽,她們原本可是互相看不慣的啊!
田雨嵐一想起差點把兒子逼抑鬱了,就難過得痛哭流涕:
“我怕耽誤了他,又怕累壞了他,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成了他的仇人了呢?”
是啊,作為一個最看重成績的“雞血”媽媽,田雨嵐為兒子做得足夠多。
可是兒子卻在家長會上當著所有人的面說:
“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你每次都說是為了我好,但其實都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
感同身受的南儷,一邊流淚一邊安慰:
“因為我們是媽媽呀,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賭不起他的一輩子。”
“拚著他恨我們,也絕不放手。”
當田雨嵐哭著說,“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時。
南儷竟然淚流滿面地給她打“雞血”:
“死撐也得撐到底!”
那一刻,曾經那個崇尚快樂教育的“佛系”媽媽南儷,已經徹底“田雨嵐”化了。
曾經,你笑我太“雞血”,我笑你看不穿。
如今,在孩子的成績單面前。
作為媽媽的她們,悲喜竟是如此的相通。
在升學的現實壓力下,南儷再也無法保持“眾人皆雞我獨佛”的態度了。
她不再想著什麼“孩子快樂至上”,一門心思加入了“雞娃”大軍。
原來,打敗一個佛系媽媽,一張成績單就夠了。
1
曾經,南儷是個典型的“佛系”媽媽,覺得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才最重要。
學習的事,順其自然就好。
哪怕田雨嵐明里暗裡地和她比孩子,告訴她: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孩子的學習千萬不能放鬆,現在心疼他將來就會害了他。
南儷依舊沒有改變“佛系”的態度:
“我們家就不想讓孩子那麼辛苦,孩子起點高,從小也沒缺什麼,童年只有一次,快樂最重要。”
作為“佛系”媽媽,南儷從不逼迫孩子學習,沒給女兒報任何輔導班。
她關注女兒的全面發展,支持女兒發展自己的興趣。
記得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鄭希怡和田亮在閑聊時也談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鄭希怡說,自己給5歲的女兒浸浸選的學校,既不學語數外,也不學特長,而是讓孩子們每天都在一塊田地裡學種菜。
浸浸馬上要上小學了,鄭希怡也從沒做過擇校準備,她還說,在7歲之前都不會讓女兒學寫字。
田亮聽得連連搖頭。
鄭希怡卻說,自己從小就在各種補習班中奔波,她不想再讓女兒那樣累。
就像南儷所說:“因為原生家庭沒有匱乏感,所以打根上就沒有那種急火火的意識。”
有哪個媽媽不想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長大呢?
還記得初為人母時,我們見到孩子的第一面時,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無非是希望他健康平安成長,至於其他的,其實都是額外賺到的。
每個佛系媽媽,都曾有過讓孩子順其自然的初心,這也是一個媽媽對孩子本能的期盼。
2
事實上,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當一個“佛系媽媽”,太難了。
參加家長會時,南儷發現女兒歡歡數學竟然只考了45分,而自家護工的女兒米桃一轉學過來就考了第一名。
南儷回家就跟女兒說:“歡歡,不是媽媽說你啊,你自己找找原因,總結教訓。”
同事的一番話,更是激起了南儷的焦慮:
“孩子中有四成上不了普通高中,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
我們的孩子很可能將來考不進我們自己的母校,到那個時候,可真是不甘心呐。”
南儷開始看不慣老公的“佛系”,覺得老公對孩子的學習不夠用心。
尤其是女兒發現自己班里,只有4個人不上輔導班,竟然親自提出了要上輔導班。
南儷的焦慮開始直線上升,開始反思對孩子的教育。
後來,心態失衡的南儷,再也坐不住了,開始給孩子考察輔導班,一步步走向“雞娃”的道路。
當我們想要“佛系”教育孩子,身邊總會有這樣的「過來人」這樣說:
“我們也曾經認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最重要,可是等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了,你就不會再這麼淡定了。”
就如同在影院里看電影一樣。
坐在第一排的父母已經站起來,那麼後面坐著的父母們也必須站起來,
否則根本就看不見前面放了什麼“電影”。
再怎麼“佛系”的媽媽,一旦有了教育焦慮,都會猝不及防。
3
劇中有一幕,看得讓人窒息。
南儷火急火燎地對媽媽說:
“從小到大,我什麼時候比別人差了我?我活這麼大,活成個笑話了我!
半夜不睡覺,我也得爭這口氣。
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別人差了!”
她把之前奉行的“快樂教育”全部拋到了腦後。
一下子給歡歡報了五個輔導班。
以前,女兒喜歡唱歌,跳舞,全情投入到愛好中的女兒,渾身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後來,歡歡的成績雖然提高了,整個人的狀態卻變了。
整日生活在患得患失當中,日漸消瘦,甚至和爸媽之間的關係也在漸漸惡化。
她覺得,既然老大已經輸在了“雞娃”的起跑線。
老二再也不能錯過了。
當只有五歲的兒子說:“我不想學習,學習不好玩。”
她竟然急火火地脫口而出:
“不喜歡學習的孩子是笨小孩,我不要養個笨小孩。”
後來,那個因為害怕不再被媽媽喜歡的孩子,哭著改口說:
“媽媽,我喜歡學習,我不是笨小孩。”
看到那一幕,真的好心疼。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對孩子的愛,變得有“條件”了呢?
就像不堪壓力的歡歡,哭著質問南儷:“你是愛我,還是只愛學習好的我?”
有時候,盲目的,過於用力的行為,毀掉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內驅力,更是親子關係。
4
大結局中,南儷終於想明白了。
原來,“佛系”和“雞娃”並非是個單選題。
有了歡歡的教訓,小兒子超超上小學後,她既沒有放任不管,也沒有拚命“雞娃”。
沒有了父母的盲目攀比和跟風,小兒子反而在愛和鼓勵中,培養出了內趨力,把學習當成了樂趣。
大人不焦慮,孩子才能擁有快樂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
“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
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高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現實生活中,過度可能會揠苗助長。
而對孩子不管不問,任由孩子不學習、玩手機、打遊戲,同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諾斯曾提出過一個“適度學習理論”。
是指學習要適度,一旦學會了就不再增加多餘的練習,效果是剛剛好;在此基礎上增加50%的學習量,那效果會更好。
這樣的量就叫做“適度學習”。
想要孩子過出出彩的人生,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成績固然重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同樣重要。
就像《小捨得》中有位老師所說: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一生都熱愛生活,教育不僅是對孩子的現在負責,還要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負責。”
要相信,對於孩子而言,成績不是決定一生成敗的關鍵。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給孩子設置目標,要考慮到孩子現有的水平和潛在能力。
放下焦慮,才能喚醒孩子內心真正的力量;
彼此滋養,才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為滿足虛榮心,而是去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讓有條件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