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裔、非裔、女性主義……這批中國90後藏家 不止愛買潮玩
文/黃玉璐
每幅畫“個頭”1米8,把身體抽像成大小圓弧,透過明暗和強烈對比的色彩,來表現懷孕、分娩、產後狀態與思考……

美國80後女性藝術家洛伊·霍洛韋爾創作的這一系列作品,最近來到了中國。這位被列入女性主義藝術運動曆史脈絡的“全球上升最快女性藝術家之一”,把在中國的首次美術館個展,辦在了上海龍美術館。
疫情關閉各國入境窗口,但西方最受歡迎的年輕當代藝術家們正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比如洛伊·霍洛韋爾,不僅在中國舉辦個展,其作品也要亮相富藝斯與保利拍賣聯合推出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北京、中國香港雙城拍賣。在這幅名為《首次接觸》的作品中,她將人體解剖學中女性最私密的元素抽像化地描繪為經常在藝術史上出現的形狀。

洛伊∙霍洛韋爾《首次接觸》(2018年作)
市場上,西方不亮東方亮,但藝術上,“內卷”的國內拍賣行得來點“新血”,才能在日益年輕化的藏家群體中留有一席之地。而這些中國的年輕藏家,不只對潮玩潮鞋感興趣。
“有一些藏家以前送拍,特別是西方當代作品,拍賣城市基本首選和考慮倫敦和紐約,但我們今年第一次發現,一些藏家特地要求放在中國香港。”
富藝斯中國區域總監張文嘉接受筆者採訪時透露,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活躍度正在向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市場轉移,與之對應的是藏家的用拍品投票。
儘管經曆了3年的下跌,但在2020年,大中華區藝術市場的表現明顯好於其他地區。
《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巴塞爾藝術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藝術市場下滑22%,回到11年前的水平,而大中華市場跌幅為12%,美國和英國跌幅是24%和22%,大中華區也順勢重返世界第二大藝術市場的地位,市場份額還上漲了2個百分點,超越英國。

甚至在拍賣板塊,大中華區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達到36%。

自然,各大拍賣行對中國藝術市場“虎視眈眈”,過度“內卷”不如有福同享。在首次合作拿下5.08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後,世界第三大拍賣行富藝斯與中國保利拍賣再度聯手舉辦“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拍賣會。
“富藝斯更加西方、全球、國際化,保利拍賣擅長做中國藝術品,我們聯手,實際上是為了跨界互補。”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蔚接受筆者專訪時坦言,在合作分工上,富藝斯主攻西方現當代,而保利方面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想通過西方拍賣行將中國藝術品和藝術家推出去,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
這一次,把“戰線拉到內地市場”的意味更濃——從2020年的中國香港單城拍賣,到今年的雙城拍賣。透過視像直播,兩家拍賣行同時接受來自中國香港及北京現場藏家、電話席以及網絡競投出價。
但什麼樣的拍品,雙城藏家“通吃”?
“現在資訊非常發達,信息也比較對稱,內地與中國香港輻射的藏家所喜歡的東西,差異性比以前小多了。”北京保利拍賣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常天鵠對筆者表示,儘管空間上的交流受限,但在現當代板塊,不同地域的藏家品味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
張文嘉告訴筆者,目前中國年輕藏家對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敏感度很強,而“二級市場在拍品選擇上主要還是看市場表現”。
比如此次聯合拍賣中除了有東方最火的奈良美智、中國畫家張曉剛等,還有熱門藝術家喬治·康多的作品《紅色椅子上的女人》,這位藝術家受周杰倫、陳冠希等明星的追捧,到2020年價格指數上升了2279%。

喬治·康多《紅色椅子上的女人》(2007年作)
也有被認為是色彩天才的已故華裔藝術家王俊傑的作品,2019年他在私人畫室中自決,之後他的作品從千元美金攀升到百萬美元級別。

王俊傑《夜景中的人物》(2017年作)
而非裔美籍藝術家西斯特·蓋茨在拍賣場上曆來最大尺幅的作品《暗紅色》也出現在此次聯合拍賣中。這也是該畫家作品首次出現在亞洲拍場。他在這幅作品中援引有種族主義意味的短語,暗示以膚色“標籤”人群的社會現象。

西斯特·蓋茨《暗紅色》,2016年作西斯特·蓋茨《暗紅色》,2016年作
自然也不會少表現女性主義的作品,比如洛伊·霍洛韋爾,比如把掃帚化作女性本體的女性藝術家艾米莉·梅·史密斯。

艾米莉·梅·史密斯《掃帚人生》(2014年作)
“現在的年輕藏家,一個受教育程度高,再一個去國外遊學的經曆也特別多,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強,對收藏的參與程度也越來越高,而且確實年紀越來越小。”
王蔚坦承,國內新一代藏家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不只對潮玩、潮鞋,對NFT藝術品和國際新銳藝術的認知也不同“前浪”。
幾天前,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大藏家、企業家劉益謙在接受在藝APP採訪時就感慨道,如今拍場上已經很少碰到與他同時期進入收藏市場的同齡人,相反,拍場活躍的往往是年輕人,而“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比較喜歡當代藝術,跟他們的時代比較接近,藝術的語言表達相對比較容易接受”。
“中國年輕一代購買西方藝術,是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的。” 西方當代藝術在中國年輕藏家中頗有熱度,劉益謙感覺到,當下年輕人比與他同時代的藏家更有主見,“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80後、90後更多的是強於我們這代人的文化修養。他們受到好的教育,對藝術品喜歡的程度比我們那一代人相對來說要平均,整體的欣賞水平比我們這一代人要高”。
不只中國,全球主要市場的“千禧一代”藏家購買力都不容小覷。在巴塞爾藝術報告針對全球10個主要市場的2569個藏家調查中,千禧一代(1983-2000出生)藏家是2020年藝術市場花費最高的買家群體,中位數為22.8萬美元,30%的人花費超100萬美元,而嬰兒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只有17%受訪者花費超百萬美元。

而中國年輕一代藏家,更是全球市場亮點。
“現在很多西方藏家願意到中國來,是因為拍品在西方,特別是西方當代新藝術家也比較多,而我們很多國內藏家現在確實在買西方當代作品,尤其中國的資金、藏家群體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這完全是跟國力相關的。”王蔚說道。
也難怪瓷器專家劉越在朋友圈的感慨:“後浪洶湧,90後中國藏家必將是未來二十年市場主導,他們的品位和能量將決定中國藝術品收藏的發展方向,在我2018年《收藏之眼》那本書出版的序言里已經寫過,西方收藏東方的時代,早在十年前已開始結束了。”
(編輯:黃玉璐 校對:彭玉鳳 圖片來源:富藝斯拍賣行、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龍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