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鬥者”號如何深海定位導航?公眾科學日一起探索聲音奧秘
“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刷新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三位潛航員在地球最深處向國人直播海底世界。
潛航員如何跟海面上的人們直播交流?在漆黑一片的深海,“奮鬥者”號怎麼躲避障礙物?這些都能在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找到答案。
5月22日,“走進聲學世界·探索聲音奧秘”2021年公眾科學日活動在這裏舉辦。“奮鬥者”號高仿真模型、科普舞台劇表演、科普講座、趣味實驗、潛航員分享會等,讓參觀的上海中小學生近距離感受聲學魅力。

中科院聲學所東海研究站舉辦“走進聲學世界·探索聲音奧秘”公眾科學日活動。 本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攝
“奮鬥者”號上的聲學密碼
“‘奮鬥者’號下水後,往哪走?怎麼走?”在“奮鬥者”號高仿真模型旁,有參觀學生向中科院聲學所副研究員童暉提問。
在陸地上,人們有導航軟件幫忙,但是海水會阻礙電磁波遠距離傳播,意味在深海中,信號失效了。因此,聲波成了潛水器的通訊導航利器。
童暉說,在深海里,聲學多普勒測速儀、定位聲納、慣性導航等設備共同幫助潛水器定位導航。定位聲納告訴潛航員現在在哪兒,母船安裝定位聲納基陣,潛水器安裝應答器,它們之間借助聲波互相喊話;多普勒測速儀利用多普勒效應測量潛水器的行駛速度,以及潛水器下方的海流速度,經過運算,就能得出潛水器的軌跡,讓潛水器和母船知道對方的位置。

參觀學生與“奮鬥者”號模型合影
露在潛水器外面的多種聲納設備,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前視成像聲呐好似“眼睛”,負責探測前方的目標和海底地貌;避碰聲納安裝在潛水器四周各個方向,實時監測自己到各個方向障礙物的距離,為潛航員提供“路況”信息。
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一路走來,“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該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牽頭研製。
深海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室主任郭霖告訴記者,聲學導航是如今水下高精度導航的主要手段。此外,載人潛水器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潛水器下水後,除了自身感知環境信息,還有很多信息要靠母船支援,進行信息交互就需要通信。水聲通信是“奮鬥者”號與海面母船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樑,能夠實現潛水器從萬米海底至海面的實時文字、語音和圖像傳輸。

參觀學生觀察超聲乳化實驗
讓聲學實驗可玩可看可體驗
水和油不能互溶,在超聲波的作用下,水和油混合形成乳白色的液體。看到這一幕,有學生感到神奇又疑惑,這能有什麼應用?工作人員解釋說,超聲乳化可用在化妝品的製造中。
在趣味聲學實驗區,東海研究站設計開發了10餘項趣味聲學互動實驗,除了“油和水的交融”——超聲乳化,還有“看見你的聲音”——聲音特性、“雲裡霧裡”——超聲霧化、“汙垢殺手”——超聲清洗、“神奇懸浮術”——超聲懸浮、“廣場舞神器”——超指向性聲源等。通過一個個神奇而又震撼的聲學現象,無所不在的聲音變得看得見、摸得著、玩得了,參觀的中小學生們能親身體驗聲學科學。

參觀學生敲擊薄板,觀察克拉尼圖形。
為什麼要設立公眾科學日向學生開放?郭霖表示,深海探索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潛水器,還有信息支援系統、船等各種各樣的海洋儀器裝備,這需要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攻堅克難。海洋強國目標的實現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如果孩子們從小接觸海洋科學,並對此感興趣,借助日益開放的信息,他們就能更早瞭解海洋、關注海洋,並積累知識、為日後打下良好基礎,很多科學大家的經曆就是如此。
郭霖說,地球表面71%被海水覆蓋,想瞭解地球,就必須充分瞭解海洋。氣候問題、環境問題中,海洋在其中佔據了很大比重。
他還提到,如今人類有移民火星的想像,有沒有可能在將來也移民海底?要去海底生活,就要將海底建設得像陸地一樣;還有旅遊觀光、海底採礦……這一切的發展,全部要靠技術的支撐。“如果年輕一代可以在人生更早階段介入、參與海洋科學,對國家整個海洋科學的發展,應會有很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