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時賽結束的哨聲吹響之後,文仙尼(Roberto Mancini)振臂高呼。
今天淩晨,歐國盃16強正式打響,在和奧地利的比賽當中,意大利不僅被拖入了12碼大戰,而且即便在兩球領先的情況下,還是被對手追回了一分。不敗紀錄的確還在延續,但文仙尼的球隊距離告別本屆歐國盃,也只差了一點點。
進入淘汰賽之後,文仙尼決定「換個活法」。
小組賽第三輪才登場亮相的華拉迪(Marco Verratti),代替了前兩輪表現出色的洛卡迪利(Manuel Locatelli),成為了左中場的正選人選。從名氣角度來說,效力於巴黎聖日耳門的華拉迪,自然不是薩斯索羅球員洛卡迪利所能相提並論的。
但是,足球場上不分老幼,自然也不分大牌小牌。誰能為球隊帶來更多的作用和效果,誰就應該出現在球場上。
這個道理,今場比賽被證明得淋漓盡致。

意大利此前表現出色,是建立在傳統意大利戰術——「Zona mista」的基礎之上。
左翼鋒恩斯治尼(Lorenzo Insigne)和左邊後衛斯賓拿蘇拿(Leonardo Spinazzola)成為左路的進攻小組,而在右路的迪洛倫佐(Giovanni Di Lorenzo)則沒有壓上助攻的戰術任務,專注於保護後場。
這樣一來,球場的左半扇就需要一名強力的中場球員,因為這名球員不僅需要保護進攻小組的身後空當,還要保護年邁的左中堅(今天是艾沙比(Francesco Acerbi))和邦路斯(Leonardo Bonucci)。
身高185cm身高、體重75Kg的洛卡迪利自然合適,他還在小組賽收穫入球,成為球隊獲勝的功臣,那麼身高165cm、60Kg的華拉迪,自然就會面對這樣的狀況:



通常來說,小個子球員在靈活和速度方面,都有更大的機會要強於大個子球員,然而華拉迪的腿不夠長,這就使得他的步幅很小,所以回追也不是他的強項:


防守端無法幫助球隊,進攻端自然更不用指望。
面對奧地利的陣地防守,作為輔助肋部進攻的中場球員,華拉迪需要拿出一些進攻效果,這樣才能在隊友吸引防守之後,在主攻方向的左路打出效果。
然而,身體對抗的短板還是讓他和球隊的進攻頻頻無功而返,甚至成為奧地利反擊的源頭:




當然了,能夠成為球星,說明華拉迪並非一無是處。
當對手不進行身體對抗時,他在中場位置的擺脫,以及擺脫之後的出球還是能夠幫助到球隊:




但就像這幾次進攻所體現的這樣,華拉迪打出作用需要建立在隊友為他提供接應點的基礎之上,所以換句話說,他的作用,一部分也和隊友的努力分不開關係。
為了適應他在防守中場線上拿球的習慣,當華拉迪來到後場時,艾沙比就需要拉邊:



然而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一旦在後場傳遞時出現失誤,作為中堅的艾沙比註定從邊路回防不及,站在後場的華拉迪能提供什麼質量的防守呢?
而在邊路防守時,既無身體、也無速度的他只能把更多的防守任務交給恩斯治尼:


然而後者不僅同樣體能是一貫問題,而且作為進攻環節的球權大戶,如果恩斯治尼無力在前場進攻,誰來代替他的作用?華拉迪嗎?
最終,這樣一個極為明顯的弱點在第65分鐘爆發。
萊納起腳斜傳後點時,已經被折騰一個小時的華拉迪只剩下了身前看戲的體力,這樣一來,後點的迪洛倫佐只能以干拔的姿勢面對艾拿巴(David Alaba)的助跑起跳,如果不是阿拿奧杜域(Marko Arnautović)多邁一步,今天早上歡慶晉級的就有可能是奧地利了:

VAR拯救了意大利的前90分鐘,陣容厚度則拯救了意大利的後30分鐘。
入球被判定無效之後,後備登場的基艾沙(Federico Chiesa)和比斯拿(Matteo Pessina)在加時賽相繼入球,這讓意大利
得以邁過了奧地利,但華拉迪的問題已經非常明顯。
這樣一名身體條件不出色,攻防兩端無法獨立打出效果的球員,需要球隊為他提供資源來發揮他的能力,然而華拉迪所在的位置是要給其他人提供資源的,這樣的錯位情況,自然就成為了意大利今場發揮不佳的源頭。
小組賽期間的順風順水,未能充分體現洛卡迪利的作用,第三場帶著華拉迪贏波,很有可能成為了文仙尼今場輕敵的思想根源。從某種角度來說,今天涉險過關或許並不是壞事。
因為比利時和葡萄牙的勝者,註定不會給意大利這麼長的時間糾正錯誤。
(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