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昔日TVB花旦陳慧珊轉行當英語老師 國內教育培訓行業待遇如何?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範淩誌]香港TVB前“四大花旦”之一的陳慧珊疑似轉行在深圳一家機構當英語老師的新聞,近日衝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香港媒體報導稱,TVB輝煌不再,收入大減導致明星紛紛轉行。教育行業為何能吸引明星加入?近年來一直處於資金風口上的國內教育培訓行業待遇如何?《環球時報》記者為此採訪多位教育行業內人士。

網上流傳的截圖顯示,深圳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官方網站上師資力量“專家團隊”一頁,出現陳慧珊的頭像及名字,介紹其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學院傳理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英語系)在讀博士,曾任TVB英文台節目主播。但隨後該機構在微信公號向公眾承認,陳慧珊曾於2012—2017年在該機構任教,“如今已不在老師名錄里”。
香港《星島日報》稱,陳慧珊1971年生於香港,曾參演《鑒證實錄》《創世紀》《衝上雲霄》等TVB大熱電視劇,塑造過法醫、律師等職業形象,與蔡少芬、宣萱及郭可盈一同被稱為TVB“四大花旦”。報導稱,陳慧珊早年淡出演藝圈,近些年首次擔任監製和主持教育節目《放學後》,還亮相綜藝節目《婚姻五重奏》,並擔任兒童英語顧問。
目前招聘網站上沒有顯示陳慧珊曾經就職的深圳英語培訓機構對外招聘信息,也無從得知該機構內部的薪酬水平。不過,國內一位頭部在線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張曉雅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國內教育行業頂級講師年薪至少100萬人民幣,年薪上千萬的“金牌講師”也存在。國內推崇精品課並主打明星講師策略的網易有道在2020年發佈的招聘廣告上,對於高中大班課主講老師設定40萬起步、優秀者年薪可超100萬的收入標準,在行業引起熱議。
但陳慧珊的待遇自然與行業通行的頂級講師不能混為一談。國內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馬曉燕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類似陳慧珊這樣的明星價值主要凸顯在其明星光環帶來的“獲客”(獲取客戶的成本和渠道——編者注)優勢上。她表示,網絡培訓的邏輯是“流量-招生-複購”, 主要看“獲客”成本和複購率,陳慧珊的“明星光環”無疑是一個加分項,“說得更直白一些,機構也不會寄希望於她通過上課來展現價值並取得相應的回報”。
張曉雅也表示,陳慧珊現象不具有代表性,只是個案,而明星一般是代言人或者公司創辦人的角色,也不拿課時費。
而教育機構通常意義上的頂級老師,其入職門檻並不低。馬曉燕承認,“培訓老師門檻較高,至少需要211或985名校畢業,比如優秀的英語老師基本上都有海外名校背景,收入要看排班量和學員量,月收入一般不少於兩萬”。
教育培訓是近幾年的創投風口行業,大量的資金洶湧而至,將一些頂級講師推到了收入的金字塔上。但是,這並不具有普遍性。有行業人士表示,整個行業吸收大量資金,並沒有主要用於提高講師的待遇,更多是流向市場推廣,以此獲得更多的客戶。
馬曉燕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教育培訓行業最近兩年大火,老師的收入也被“神化”,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除了大牌講師,更多的普通講師每個月的收入介入幾千到一萬元之間。她表示,講師每個月收入一般由底薪、業績提成和職務津貼構成,底薪較為固定,根據個人能力分檔,但是業績提成和職業津貼的浮動較大,也成為講師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工作量大、職責重的講師通常能拿到較多的浮動收入部分。
前程無憂向《環球時報》發送的《教育培訓行業人才供需及發展報告》稱,統計結果顯示,整個行業平均學曆七成為本科,七成為女性,薪酬中位數在7500—8500元/月。《報告》顯示,與教育培訓行業近年來市場上升和資本青睞的情況不同,拋去頭部“金牌講師”,業內平均薪酬水平並沒有大幅超過其他行業,行業整體薪酬架構仍呈現以課程顧問等職位為核心的銷售導向模式。《報告》還表示,教育培訓行業和互聯網電商行業是“唯二”民營企業僱主占比超過九成的行業。由於開辦機構門檻較低、整體行業集中度不高,規模偏小,容易存在經營不規範、甚至收費後跑路等現象的發生。
一位從事一對一數學輔導的講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每個月能夠拿到1萬元收入,但是費時費力,讓年過四旬的她感到力不從心。她表示,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她就準備離開這個行業。
張曉雅認為,教育本質上是需要師資、教材都標準化,教育公司需要提升教學質量,就必須標準化教學和運營的流程。而陳慧珊現象不能解釋整個行業的收入水平,整個行業也不會因為明星的出現而被披上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