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加碼扶持,國風音樂會成為C-POP嗎?

2021年07月22日19:12

原標題:網易雲音樂加碼扶持,國風音樂會成為C-POP嗎? 來源:DoNews

撰文|夏天

題圖 | IC Photo

持續走熱的國潮,似乎在2021年迎來爆發節點,帶有國風元素的視聽節目、各類服飾以及音樂都受到了廣泛關注。

如今,身著飄逸的漢服走在街上的變得女生越來越多,觀看國風節目、影視劇的人也越來越多。河南衛視此前播出的《唐宮夜宴》、《祈》這類國風舞蹈就深受年輕人喜愛,多次登上熱搜引發熱議,甚至因此成為大家口中的“寶藏電視台”。在電影院,由國漫搬到大銀幕上的《新神榜:哪吒重生》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除了這些,國風音樂也逐漸進入到大眾視野。

圖源:優酷
圖源:優酷

近日,由網易雲舉辦的第二屆星辰集線下創作營·新國風季就引發大量關注,這場主題為“國韻複興——讓每一雙耳朵,聽見國韻五千年”的活動聚攏了業內頂尖音樂人,對“新生們”進行專業授課和培訓。

而在此之前,國風音樂在市場上已經取得不俗表現。比如“電子國風女團”SING女團的《寄明月》在視頻網站“刷屏”,人氣頗高的《難生恨》甚至被SNH48鞠婧禕在微博翻唱……此外,幾年來,相關的線下主題音樂會也越辦越多。

這是否意味著,國風這一分眾音樂能夠像J-POP、H-POP一樣,成為C-POP呢?

國風音樂十年

發展格局三變

雖然整個市場對於國風音樂有所感知是在近兩年,但事實上,發軔於二次元人群、最初僅在網絡空間上出現的國風音樂已經發展了十多年。這些由現代與古代曲風融合而成的新音樂風格,在創作背景、作詞、編曲旋律或配器等方面具有濃鬱的中國文化氣息。

在國風音樂剛出現的那幾年,這個圈子的認知度和二次元一樣,除了圈里人以外,很少有人瞭解。但隨著國人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這類音樂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國風極樂夜”這樣的大型國風音樂主題盛典,也登上“鳥巢”的大舞台。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調研數據顯示,華語音樂用戶對華語音樂綜藝題材的偏好中,44.5%的用戶偏好國風題材,42.3%的用戶偏好唱作題材,31.8%的用戶偏好樂隊題材。網易雲站內國風音樂人“銀臨”關注數超155萬,河圖、蕭憶情Alex、墨明棋妙等音樂人也同樣有著很高的人氣。

在國風音樂關注度提高的背後,是廣闊的商業空間。

2011年,河圖預售的《傾盡天下》同名專輯就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其定價從70元的普通版到附加各種贈品的200元高能版不等,在15分鍾內售出了一萬張。隔年,“墨明棋妙”舉辦第一次線下演出,售價60元的1000張門票價在10秒鍾之內一搶而空。演唱會的當天,沒票的粉絲和有票的粉絲同擠在小小的LIVEHOUSE。

2017年,太合音樂集團推出的國風專輯《十三夜之月》,集結了音頻怪物、HITA、阿傑等國風圈人氣歌手,彼時在網易雲銷量突破13萬首。

這隻開拓出國風音樂的一小部分商業價值,從整體傳播程度來看,國風音樂還存在著大量的潛在受眾。

整個音樂圈出現的“中國風+”的風潮也體現出行業對於國風未來的看好。如今,“中國風+搖滾”、“中國風+嘻哈”這類混搭曲風層出不窮,比如網易雲音樂與新華社“聲在中國”聯合打造的《不曾遺忘的符號》,把非遺曲種和各類流行元素融合在一起;GAI的《滄海一聲笑》、《華夏》,洛天依的電子古風神曲《權禦天下》,二手玫瑰、南無樂隊歌曲中也應用了大量的民族樂器。

而國風與說唱、電音、民謠的融合,幫助國風吸引更多的潛在受眾,很大程度上也加速了國風音樂的普及。

與過去相比,國風音樂呈現出三大鮮明變化:不僅有了更高的認知度、更廣闊的商業空間,還具有加速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趨勢。

音樂平台加碼扶持

國風創作或走出良莠不齊困境

但在得到更多關注的同時,國風音樂在創作上存在的質量問題也暴露在聚光燈之下,其中,“歌詞越寫越爛”成最大槽點。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李袁傑的《離人愁》,“白了華髮”、“兩股癢癢”等莫名其妙的句子,讓人不知所以。

國風音樂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創作人缺乏專業技能。

創作人和音樂平台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據網易雲音樂發佈的《中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2020)》,7成音樂人認為自己需提升專業技能,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國風音樂人。

為了保證音樂人持續產出優質的國風作品,網易雲音樂在今年7月舉辦了以“國韻複興(China fusion)”為主題的新一季星辰集·詞曲創作營,推出更多創作教學舉措。

這一季的課程安排和歌曲創作均以國風元素為主導,與民謠,說唱,流行等多種分眾音樂類型進行融合,旨在產出具有爆款潛力的新國風作品。為了提高創作者的創作技能,平台請到金牌作詞人易家揚、金牌音樂製作人劉胡軼,全能音樂人戴荃等行業頂級導師傳授創作經驗。

而在這之前,為了打造更多優質作品,各家音樂平台已經紛紛加碼佈局。

網易雲已經推出“國風堂”、“戀戀故人難”等自製國風企劃,並製作出多首優質爆款歌曲。

此前公開數據顯示,“戀戀故人難”企劃推出的歌曲《吹夢到西洲》樂評數超9萬條,成為2020年火遍全網的第一首出圈古風單曲,並受到影視圈的青睞。電視劇《玲瓏》先導曲就是這首歌。

隨後,騰訊音樂旗下酷狗音樂與QQ音樂也在內容上下了功夫。去年10月,酷狗音樂正式企劃“賞樂計劃”,旨在通過平台資源,創作輸出真正具有國風內核、滿足時代需求的優質內容,今年3月,QQ音樂推出「國風集」計劃,並稱之後將持續發佈系列特色企劃,與音樂人共同打造精品國風音樂。

隨著各大平台的持續加碼,國風音樂或將在不久的將來走出質量良莠不齊的困境。

國風音樂能成為C-POP嗎?

在解決國風音樂質量問題的同時,對音樂平台及行業各方而言,還需要思考的是,最終如何讓這類小眾音樂破圈。

和“三坑”、“二次元”一樣,“國風”作為圈層文化的一種,也具有小眾且與外界天然具有屏障的特性,而國風音樂作為“國風圈”的細分領域,圈層更小。這些文化在各自圈層內默默發展,互不打擾,對大眾也不“感冒”。

但如今,這個規矩要被打破了。在國潮崛起的大趨勢下,構建這些圈子的絕對推手——互聯網平台正視圖讓這些圈層文化破圈,尤其是B站和網易雲音樂。

不過,相比B站的“二次元”,網易雲在將國風音樂打造成C-POP方面或許更有潛力。國風這種內容品類自身的優勢當然是前提,而在用戶群體、社區氛圍再到分發機製,網易雲這樣的平台可能也有一些獨特的優勢。

網易雲的算法精準,這體現在“每日推薦”“私人雷達”“紅心歌單”等創新的功能上。根據招股書數據,2020年12月,每10次音樂播放之中有2.8次來自平台的推薦,可見其個性化推薦的實力。這意味著,平台能夠依託大數據、AI等技術,將國風音樂有效分發,並挖掘潛在受眾。

當潛在受眾成為真正受眾後,平台的社區功能又可以提高其對國風音樂的粘性,進而變成“死忠粉”。不僅是評論區彙聚了大量能夠引發共鳴的UGC內容。而且近兩年推出的“雲圈”、“Mlog”等強互動功能,可以讓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音樂人之間產生多方面、多觸及的互動,進一步加強用戶的歸屬感。

數據顯示,甚至有過半的音樂人希望平台提供更多相關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網易雲和B站這樣的平台,用戶大部分都是Z世代。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底,網易雲音樂約90%用戶是90後00後。這些年輕人熱衷於分享與表達,吃到好吃的美食、看到好看的電影、聽到好聽的音樂都會上傳到朋友圈、、微博、小紅書等各種社交網站,很多東西都是經過他們實現二次宣發。

這些因素意味著,音樂平台有能力讓國風獲得充分曝光,精準觸達更廣大的人群。不過,國風音樂還真正成為C-POP,還需要一個前提:與其他音樂品類極其充分的融合。

任何分眾音樂成為主流的過程,都建立在不斷與其他分眾品類融合的過程之下。音樂平台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次的網易雲音樂星辰集·詞曲創作營也在做這方面的嚐試。安排了大量國風與民謠、說唱等多種分眾音樂類型進行融合的課程,旨在產出具有爆款潛力的新國風作品。

除了音樂平台等行業內部的推動,更大的背景是:國潮的持續湧起也將助力國風音樂成為C-POP。在當下,擁有中國元素的東西越來越得到大眾的喜愛,即便僅僅是一個帶有故宮圖案的雪糕都能引發哄搶。而國風音樂作為融合了古代樂器、情感的一種音樂文化,在未來勢必會得到更多人的肯定。

任何時代,都有與其相匹配的突出文化現象。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崛起,音樂作為最便捷的流行文化,必將迎來內容上不斷的新變,國風或許則會迎來最重要的發展機遇。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優美的音樂類型,更是一種深厚的文化潮流。

盲盒鄙視鏈亂象:千元改娃,難辨真假,這屆“娃圈”真內卷

劇本殺的劇本困局

垂直消費品大崛起:要順應人性,提前把脈動向

END

掃碼關注

「創新無邊界」是我們的slogan,我們不局限於對互聯網行業的追蹤與探索,更要向未來、向未知的方向大膽邁進。因此,「打造行業新標杆、解讀商業新動向」是我們秉持的方向之一。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