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十年:流量與粉絲的畸變

2021年08月23日16:27

原標題:內娛十年:流量與粉絲的畸變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袁秀月)從鄭爽、吳亦凡到張哲瀚,短短幾個月,幾位“頂級流量”接連隕落。“涼涼”各有各的原因,但卻共同引發外界的兩個疑問:流量怎麼了?娛樂圈怎麼了?

  這並不好回答,也許要從吳亦凡出道的2012年講起。中新網記者對此進行梳理,試圖還原這十年流量與粉絲的發軔和畸變。

圖1、2:中新網記者翟璐 攝 圖3為電視劇海報
圖1、2:中新網記者翟璐 攝 圖3為電視劇海報

偶像來了

  2001年,光線傳媒創辦流行音樂獎項“音樂風雲榜”,號稱是打造“中國的格萊美”。

  該獎項見證了華語樂壇的浮沉。最鼎盛時,一台典禮可以彙集劉德華、羅大佑在內最紅的歌星。青黃不接時,八成以上唱片銷量不足萬張。

  不過,作為樂壇較具影響力的頒獎活動,這裏仍是宣介新人的好時機。2012年4月8日,EXO-M小分隊就從這裏出道。

資料圖:EXO-M。 金碩 攝
資料圖:EXO-M。 金碩 攝

  EXO-M包括鹿晗、張藝興、黃子韜和兩位韓國成員,隊長是吳亦凡。雖然還是新人,但他們已在中韓兩地積累超高人氣。某地方衛視邀請他們錄節目,彼時免費贈票被炒到2000元。

  那是“韓流”方興未艾的年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傳統產業受重創。為盡快擺脫危機,韓國政府提出“文化立國”戰略,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發展文化產業。以影視劇、音樂、舞蹈、綜藝節目為主的“韓流”,在之後十多年間影響力大增。

資料圖:EXO-M與EXO-K 合體亮相。 金碩 攝
資料圖:EXO-M與EXO-K 合體亮相。 金碩 攝

  據韓聯社報導,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韓流”粉絲人數達928萬。到2014年,這一數字為2200萬。

  韓國偶像——“韓流”的吸粉利器——從韓國造星流水線上不斷走出,背後靠的是魔鬼訓練、專業製作、成熟團隊包裝和粉絲至上的理念。EXO-M所屬的韓國S.M娛樂公司,就曾推出HOT、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大熱組合。

  Super Junior的唯一中國籍成員韓庚,後來成為隨“韓流”出口轉內銷的初代偶像。

資料圖:韓庚  金碩 攝
資料圖:韓庚 金碩 攝

內娛起飛

  偶像與粉絲成為流行文化的新主角,在中國亦有體現。《超級女聲》帶動國內選秀熱潮,外界稱為“平民化的狂歡”、“草根偶像的崛起”。

  粉絲們通過互聯網集結成群,更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他們形成有組織、有分工的團體,自發為偶像投票拉票、宣傳造勢。

  國內娛樂圈活躍起來。“音樂風雲榜”索性開辦新人盛典,曆屆獲獎者包括Super Junior-M、李易峰、BOBO組合、EXO-M、SNH48、華晨宇等,其中還有因《一起來看流星雨》走紅的鄭爽。

資料圖:第四屆音樂風雲榜新人盛典。中新社發 李學仕 攝
資料圖:第四屆音樂風雲榜新人盛典。中新社發 李學仕 攝

  他們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一路前行。EXO-M的成員鹿晗,在很多人還不知道他的名字時,就以1316萬的單條微博評論數創下健力士世界紀錄。有人稱他是“從大數據里跑出來的”。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形容:“一種新的互聯網造星模式開始衝擊中國的娛樂經濟。”

  這背後亦離不開國內娛樂市場的發展壯大。吳亦凡與老東家解約,很快就主演了《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鹿晗解約SM,有評論認為,國內市場是底牌。這些年,除老牌娛樂公司外,樂華娛樂、時代峰峻、哇唧唧哇、絲芭文化等一批新銳力量正脫穎而出。

微博截圖
微博截圖

“小鮮肉”風潮

  男性偶像的審美也在不知不覺間發生變化。唐國強式的奶油小生、高倉健式的硬漢成過去式,花樣美男、暖男受到年輕觀眾熱捧。

  “小鮮肉”在娛樂圈大範圍奪權。他們大多長相精緻、氣質溫和、趨於中性,沒有攻擊力。有學者分析,這種潮流背後隱含著女性自我地位認知的提高。也有人認為,這離不開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還有不少人對此審美表示質疑,如編劇汪海林就曾多次炮轟“小鮮肉”。

  李易峰、楊洋、鹿晗、吳亦凡、TFBOYS等90後、00後明星集體崛起,外界將他們稱為“流量明星”中的“四大三小”。這是個耐人尋味的稱呼,既有市場層面的描述,又帶著大眾的某種文化評價。

圖1-4為資料圖 圖5為劉文彬 攝
圖1-4為資料圖 圖5為劉文彬 攝

  市場對“流量”的態度是熱烈的。從郭敬明的《爵跡》,到管虎的《老炮兒》,乃至張藝謀與荷李活合作的大片《長城》都彙聚了一眾“流量明星”。高冷的時尚雜誌,封面人物也從頂級模特變成“頂級流量”。

  鄭爽是個例外。她不是偶像,但她是傳說中的“熱搜體質”,據她自己所說,上熱搜就會漲片酬。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粉絲經濟時代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2013年-2015年,郭敬明的《小時代》四部曲狂攬票房18億,引發現象級討論。《爸爸去哪兒》等熱門綜藝也紮堆拍電影,儘管不少人認為,這根本不能算是電影。

  《古劍奇譚》《花千骨》爆火,IP劇大行其道,大量影視公司加入“IP圈地模式”。視頻網站上演混戰,自製內容也成為突破口。“大IP+流量”被很多人視為製勝法寶,甚至業界還出現“需不需要編劇”的爭論。

資料圖。劉文彬 攝 圖文無關
資料圖。劉文彬 攝 圖文無關

  日韓偶像產業對國內飯圈的影響漸顯,應援、打投、控評、反黑成標配。粉絲在飛機遊輪投放廣告、送奢侈品等一擲千金的行為比比皆是。

  近幾年,偶像選秀的爆發又催化粉絲經濟跑步進入爆發期,粉絲集資金額躍至千萬量級。

  然而,熱鬧中也蘊藏危機。不少大IP劇、粉絲電影表現不佳,天價片酬、摳圖替身、流量造假等負面新聞更引發觀眾不滿。有業內人士評價,粉絲經濟把中國電影工業拉到另一個極端。

  或主動或被動,初代流量站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有的人往前走了,有的人還在吃老本。有的人打了翻身仗,有的人則觸碰了法律紅線。

  粉絲經濟的掘金者,反應則要靈敏得多,“耽改劇101”來襲,新的頂流被不斷造出。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紅燈”亮起

  這十年,逐漸龐大的文化產業將粉絲納入其中。但唯流量邏輯,也衍生畸形生態。

  飯圈A面是專業化、有紀律、有創造力,而B面則是失控和異化。人肉、網絡暴力、互撕罵戰頻發,群體性網絡衝突成痼疾。

  粉絲經濟亂象滋生,倒奶事件、粉頭跑路喜提海景房算是其中縮影。有媒體評價,平台、投資人、娛樂公司形成合謀,合力將大量不具備社會經驗、缺乏判斷能力的低齡粉絲當作圈錢“韭菜”。

資料圖:記者劉關關 攝 圖文無關
資料圖:記者劉關關 攝 圖文無關

  狂飆突進的飯圈遭遇“紅燈”。今年,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也集中開展網絡綜藝節目專項排查整治。

  近期,微博“明星勢力榜”及多款追星軟件相繼下線。這款上線於2014年的榜單,曾與韓國權威音樂排行榜Gaon合作,聯手打造“韓流互動第一榜單”。

  榜單很快就被國產偶像佔據。但在看不到盡頭的數據海洋中,追星的過程和意義也將被重新建構。(完)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