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美食愛好者同做“故鄉菜” 品味舌尖上的鄉愁與文化

2021年10月17日16:32

原標題:中日韓美食愛好者同做“故鄉菜” 品味舌尖上的鄉愁與文化

中新網紹興10月17日電 題:中日韓美食愛好者同做“故鄉菜” 品味舌尖上的鄉愁與文化

  作者 童笑雨

  “以前只知道魯迅是文學家,寫過《故鄉》。今天才知道魯迅還是個‘吃貨’,作品里寫了那麼多的美食。”10月17日,在體驗製作、品嚐了浙江紹興的“故鄉菜”後,來自韓國的“詩畫浙江”友好使者朱漢娜說,感覺自己吃的不僅是美食,還有紹興的文化。

  魯迅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週年,也是其著作《故鄉》發表100週年。

來自日本和韓國的美食愛好者體驗製作“故鄉菜”。 童笑雨 攝
來自日本和韓國的美食愛好者體驗製作“故鄉菜”。 童笑雨 攝

  紹興是魯迅故鄉。10月17日,“尋找《故鄉》的味蕾記憶”故鄉美食之約活動在紹興舉行。中日韓三國的美食愛好者共同參與活動,與紹興大廚學做“故鄉菜”。

  魯迅在紹興生活了近20年,他對家鄉的菜一直充滿眷戀。他筆下的紹興菜很多,如《孔乙己》里的茴香豆、《風波》里的蒸乾菜等。魯迅妻子許廣平曾記有魯迅家宴的菜譜,如油豆腐燉魚、桂魚乾燉肉等。

美食愛好者拍攝“故鄉宴”。 王剛 攝
美食愛好者拍攝“故鄉宴”。 王剛 攝

  鹹亨酒店因魯迅的作品《孔乙己》而聞名。2021年,鹹亨酒店推出“故鄉宴”。宴中涉及的菜品均出自魯迅筆下和魯迅家宴。朱漢娜體驗製作的鬆茸清湯魚圓就是其中之一。

  魚圓是紹興的風味菜,魯迅在作品中多次提及。和市面上大部分魚圓用機器製作不同,紹興的魚圓講究刀法、力度。刮下來的魚肉被揉成團,放在冷水中靜置,以保持口感和韌度。

  “我們現在吃的魚圓,和百年前魯迅吃到的口感、味道基本相同。”聽到鹹亨酒店廚師長錢偉的介紹後,朱漢娜又多舀了一碗魚圓品嚐。“很鮮,很軟。”她說。

  在她的回憶里,魯迅是出現在教科書中的人物,是扁平化的。但這次到魯迅的故鄉製作、品嚐他曾吃過的美食,感覺很新奇,覺得魯迅原來是一個鮮活的人。

來自韓國的朱漢娜體驗製作“故鄉菜”。 王剛 攝
來自韓國的朱漢娜體驗製作“故鄉菜”。 王剛 攝

  “突然覺得魯迅親切了起來,對他更感興趣了。”朱漢娜說,這次回去後,要翻出魯迅的作品,去找找他筆下提到的紹興菜,感受紹興獨特的美食文化。

  除了魚圓,活動現場,來自中日韓的美食愛好者還體驗了桂魚乾燉肉、菌菇素包子的製作。菌菇素包子是紹興本地點心,一般在年節時食用,寓意團團圓圓。

  “這個和我們家吃的春捲很像!”動手包了幾個素包子後,來自日本仙台的太田直喜說。

  他在浙江待了10年。於他而言,自己和魯迅十分有緣:“魯迅從浙江出發到仙台求學。我從仙台來到浙江,今天又來到了紹興,製作、品嚐他筆下的美食,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而吃上親手製作的菌菇素包子的那一刻,太田直喜直言“感受到了家鄉的味道”。

  他說,在仙台,春捲是家喻戶曉的美食。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給自己做,沒想到這次在紹興能吃到,有種回到家鄉的恍惚感。

  “吃的不僅是美食,還有文化。”來自日本的Yuko說,自己對魯迅瞭解得並不多,此次借美食這一橋樑走進魯迅故鄉,好比是魯迅作品的“沉浸式”閱讀。

  她和家人在鹹亨酒店大門口合了一張影。在她右手邊立著的雕塑,是魯迅曾在作品中提到的孔乙己。往前走幾百米,則是魯迅故居。“魯迅好像突然變得立體了,下次還要帶孩子來看看。”

  據悉,本次活動由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新聞發展中心和鹹亨酒店承辦。(完)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