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新材料“築夢”智能生活,2021年智能可穿戴材料國際論壇在滬舉行

智能可穿戴技術及其衍生領域是目前國內外學術和產業界的熱點研究領域。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對於健康管理更加重視,同時基於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帶動,可穿戴設備的產品形態和功能愈加豐富。
昨天,2021年智能可穿戴材料國際論壇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舉行,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州聯邦科學院、澳州昆士蘭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下和線上的方式共聚一堂,以“智能創新材料築夢”為主題,聚焦智能可穿戴材料研究與應用的進展與未來展開“頭腦風貌”。
“我國可穿戴設備產業要想得到長足發展,必須突破上遊材料的製約因素,重視相關創新材料的研發。”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柯勤飛表示,該校在功能纖維、智能高分子、智能傳感、可穿戴器件等領域持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同濟大學杜建忠教授介紹了智能生物醫用高分子囊泡材料的構建技術,提出“以糖控糖”的血糖調控新概念,為解決糖尿病高血糖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東華大學張坤教授圍繞物聯網,提出將熱電與紡織材料及製品相結合製備可穿戴熱電織物的技術,研究熱電紗線製備技術及織物結構對熱電效率的影響規律。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俊教授介紹了面向個性化醫療保健的智能紡織品,該團隊設計了新型紡織品用於生物醫學監測和個性化診斷、治療以及發電,可作為未來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能源解決方案。
武漢紡織大學王棟教授介紹了纖維基柔性電子器件與全織物智能可穿戴平台,提出了輕紡與針織一體化集成技術,研製的全織物可穿戴系統成功應用於物理信號和運動檢測,為新型可穿戴系統的設計及其工業應用奠定了基礎。
東華大學閆建華教授介紹了面向智能可穿戴電子的柔性氧化物陶瓷纖維,團隊開發出新型紡絲工藝,將聚合物輔助成纖及高分子納米纖維轉變為陶瓷納米纖維的動力學過程,研發出一系列柔性氧化物電子陶瓷納米纖維新材料,解決了陶瓷納米纖維材料在應用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據介紹,智能可穿戴產品與肌膚直接接觸,具備安全、透氣和耐用等親膚特性,同時具有可交互性、可移動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徵,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在功能新材料、智能製造、紡織、設計等交叉融合領域持續性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其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深入開展芳香納米材料與纖維素纖維的作用機理,突破納米香料香精和長效芳香纖維產品規模化的製備技術,促進我國紡織、皮革、造紙等傳統輕紡產品的升級換代,該成果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00多億。同時,聚焦柔性LED燈絲發光均勻性差和散熱慢等問題,將柔性燈絲由氣氛燈擴展到照明功能,該技術在智能可穿戴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已獲授權專利45項,獲浙江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