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聽科普知識,看酷炫科技!網紅課走進臨港新片區學校,帶孩子們奔赴星辰大海
“雙減”政策剛剛落地時,臨港新片區正好迎來上海師範大學附屬浦東臨港中學、小學以及建平臨港中學新開辦學。萬事開頭難,三所學校在開辦之際面臨學校僅配備起始年級師資,新聘任教師還要參與每週兩天的初任培訓,日常尚未形成課後社團活動體系,亟需課後服務資源支持。
為此,臨港新片區團委工委、南彙新城鎮團委聯合區域內團組織迅速行動,整合新片區內高校、企業、文化場館資源,第一時間組建專項組,以誌願服務形式,開展服務“雙減”工作。

“2張表+2個陣地+N家團組織”彙聚核心資源庫
搭建供需雙方平台,形成兩張表。深入三家新開學校調研,仔細瞭解課後服務需求,針對不同學校特色、年齡段及時間安排,形成服務需求表;召集轄區內各團組織,圍繞單位特色優勢,整合資源,形成服務課表。
圍繞“一週一站式”服務,打造兩個陣地。上學期間,開展“課程配送上門”服務,組織誌願者團隊在嚴格落實防疫規定的前提下,走進教室,為孩子們送上精品課程;週末期間,以臨港新片區青年中心為陣地,提供寓教於樂的沉浸式教學體驗,讓家長安心、孩子開心。
依託青年聯盟,集聚N家團組織。充分調動臨港新片區區域內各級組織積極性,先期組織5所高校(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電機學院、上海建橋學院)、2家文化場館(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天文館)、公安消防等相關單位和企業團組織參與“雙減”服務。
把網紅課堂搬進教室,帶孩子們奔赴星辰大海
中國航海博物館和上海天文館作為臨港新片區兩大“親子打卡地”,主動提供科普教育資源,把一票難求的“網紅課堂”搬進教室,為孩子們帶來上天入地的科學盛宴。
中國航海博物館精心準備了《乘風躍海——人民海軍向前衝》《可再生能源與環境保護》《繩節的藝術》等課程,航博館教務部宋凱說,“這些課程都是館內最受歡迎的科普課程,我們按照學校的學期設置,打造科普課程體系,從不同角度給孩子們提供階梯式體驗,讓大家周周有收穫。”
上海天文館帶來了《大話天宮》《生活在火星》《雙子座流星雨》等精品課程,天文館團委副書記冷玲老師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都聽得格外認真,希望在這些離天文館最近的孩子們中未來能誕生天文學家和宇航員。”

大手牽小手,讓各種知識活起來
各高校團委聚焦臨港沿海沿江的海洋文化,推動教授和大學生誌願者進課堂,打造系列精品課程。
《中華絨鼇蟹講堂》《海洋歌手座頭鯨》《生存大師小龍蝦》《神奇的珍珠蚌》《珊瑚講堂》等課程,讓孩子們置身浩瀚海洋,看到各種神奇的海洋生物“活起來”;《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鄭和下西洋》等課程,帶著孩子們穿越曆史,與英雄偉人開展時空對話;《尤克裡裡哆來咪》《安全用電知識講座》等課程豐富了孩子們課餘知識,提升了各方面素養。
最炫黑科技為孩子們打開新世界
充分發揮特斯拉屬地優勢,邀請企業員工為孩子開展科技講堂。課堂上,特斯拉專業工程師借助一個個生動形象的趣味短視頻,形象展示了自動輔助駕駛應用場景以及發展趨勢,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對未來旅行生活的奇思妙想。同時,以地球不同階段的演變視頻,啟發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到自然脈動,幫助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瞭解到人類命運與地球生態環境變化間的息息相關。奇幻的未來旅行,對能源和環境的深度思考以及移民火星的美好願景,都帶給了在場的莘莘學子。

青年中心為孩子們帶來“益趣週末”
臨港新片區青年中心充分發揮面向社區、商圈、街區的優勢,利用週末時間開展助力“雙減”系列活動,形成品牌項目。青年中心邀請市青聯委員、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駕駛員白響恩帶來航海科普講座,邀請高校社團開展安全急救、北鬥科普、手工製作、世界文化等多種形式的誌願服務活動,擴寬小朋友的知識範圍。中國航海博物館、海昌海洋公園、臨港城投公司、上海臨港海綿城市展示中心、花卉集團等也積極走進青年中心,為小朋友帶來人民海軍曆史、海洋生物知識、小蜜蜂課堂、詩詞書畫等多方面的知識內容,夯實了青年中心的週末“雙減”陣地基礎。此外,共青團還和婦聯緊密合作,建設兒童服務中心,增設兒童閱讀和益智等功能區域,進一步提升青年中心服務“雙減”的能力和水平。
據悉,自臨港新片區團工委、南彙新城鎮團委組織開展助力“雙減”工作以來,共組織實施各類“雙減”活動逾50餘場,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長以及學校的廣泛認可。下一步,臨港新片區團組織將通過設置特聘課外教育輔導員(團隊)、雙減服務精品課程評選等方式,進一步調動各單位積極性,並將課後服務覆蓋至新片區全域,推動更多團組織加入“雙減”誌願服務隊伍,更好地服務新片區教育發展。
新民晚報記者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