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訊】無論古今東西,身份地位如此誘人,芸芸眾生競相追逐。
在這樣孜孜以求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極少人能夠坦然承認的「地位焦慮」: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顧慮自己在別人眼中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而依附權貴、鑽營投機、為了妝點門面而過度消費,都是典型的症狀,造成人們晚上輾轉難眠。
艾倫.狄波頓以《我愛身分地位》一書,帶領讀者抽絲剝繭,探索地位焦慮的根源。不僅如此,為了讓讀者抒解心中的焦慮,作者還提供一道道解決焦慮的方法,包括效法古希臘哲人和波希米亞文化人,或者看看諷刺漫畫,甚至觀賞廢墟的石塊、在櫥櫃上擺設骷髏頭等等。
大家不妨翻開本書,讀一讀作者風趣睿智的分析及忠告,讓我們免去追求身分地位之苦,享受生活的甜美與平靜。
(下文摘自本書〈對地位的渴求〉)
驅使我們追求崇高地位的動機為何?有許多常見的說法,例如渴望金錢、名望及影響力。
然而,如果要更精確地點出我們所尋求的目標,可能必須用一個在政治理論上極少談到的字:愛。一旦我們居食無虞之後,驅使我們在社會裡追求成功的動力,恐怕就不在於能夠攢取多少財物,或是能夠掌握多少權力,而在於達到崇高地位之後能夠獲得別人多少關愛。與其說金錢、名望及影響力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倒不如說他們代表了別人對我們的愛,也是我們博取他人關愛的手段。
「愛」這個字,通常只用來描述我們希望從父母或情人身上獲得的情感,怎麼能夠用來指稱我們希望從世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呢?也許,不論家人之間、兩性之間或者普世眾人的愛,我們都可以一併將其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重,以及對那個人存在的感知。獲得別人的愛,就是感受到自己身為別人關注的焦點;別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記得我們的姓名,聆聽我們的意見,寬待我們的缺點,並且關照我們的需求。我們就在這種關懷之下成長茁壯。浪漫之愛與地位之愛可能有所差異,那就是地位之愛沒有性的層面,不可能導致婚姻,而且表露這種愛的人通常心懷其他目的;然而,受到地位之愛環繞的人卻與情侶一樣,都能夠享有他人慈愛目光所帶來的安全感。
我們經常以「大人物」一詞,來指稱在社會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人士;相反地,會以「無名小卒」來稱呼在社會上居於不重要地位的人。這種用語極為荒謬,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身分,也有平等的存在權利。不過,用這兩個詞來描述社會上對不同群體的待遇,倒是頗為貼切。沒有地位的人不會受到別人注意,得到的也是粗魯的待遇,他們的思想和情感遭到蔑視,個人獨特性也遭忽略。
我們不應該只從物質層面來看待地位低落的影響。在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地位低落所帶來的懲罰很少只限於生理上的不舒適,最主要的懲罰,可說在於對自尊心的衝擊。生理上的不適如果沒有伴隨羞辱,其實不難承受;這一點從軍人和探險家身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自願承受比窮人更艱苦的生活,卻因為知道別人對他們的崇仰而甘之如飴。
崇高地位所帶來的好處也不僅限於財富。許多已經頗為富裕的人,仍舊不斷聚積幾百年也花不完的財富,我們對於這種行為其實無須驚訝。除非我們純粹以財務的觀點來看待財富的創造,否則他們的行為就毫無奇特之處。除了金錢之外,他們其實還追求着賺錢過程所帶來的外界敬重。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意成為藝術鑑賞家或生活奢靡的花花公子,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渴求尊嚴。假如未來的社會願意對蒐集塑膠碟子的人寄予關愛,那麼這種毫無價值的東西,將立即在我們的狂熱渴求和焦慮當中佔據核心地位。
推薦閱讀
《我愛身分地位》
作者:艾倫.狄波頓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
編輯:張艷玲
拍攝:陳文樺
剪輯:陳文樺
設計:何佩雯
更多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