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愛一個能託付終生的人

2022年01月14日05:05

  原標題:李靚蕾:當全職太太,是我最窮的8年

  作者:末那大叔

  王力宏離婚事件發酵至今;痛罵當事人和心疼女方,似乎都顯得不痛不癢。

  只是我看到女方發的長文中,有這樣一段內容:李靚蕾以多年全職太太的身份,發出了一聲歎息;不僅為自己看錯了丈夫而難過;也為自己這些年的忍辱負重而不值。

  因為當了全職太太,李靚蕾沒有額外的收入。

  用錢要看丈夫的臉色,也不敢開口說想要接濟自己的父母。

  她在家裡的話語權越來越少;

  對丈夫的不著家,也不敢置喙。

  回想這些年的付出,在老公的缺席下,顯得特別不值。

  由此敲響了,讓全職太太們“防患於未然”的警鍾。

  這些年,一提到“全職太太”,總是有很多話題。

  先有校長張桂梅,反對女生成家後當全職太太;

  後有全職太太離婚後,索要“家務補償款”。

  曾經有一對90後夫妻,決定離婚。

  兩人結婚五年,女方做了三年的全職太太。

  在離婚訴訟中,女方提出了“家務補償”的請求。

  也就是在平分共同財產的基礎上;

  丈夫要對她全職三年付出的家務勞動,給出經濟補償。

  最終的判決結果是,男方支付給女方,家務補償款5萬元。

  此事件一出,很多網友發出質疑。

  覺得,補償太少,全職太太的付出沒有被認可。

  說實話,補償這個東西確實很難被量化。

  首先全職太太跟家政保姆不一樣,她是這個家的主人;

  在夫妻感情和睦的時候,她為家庭的所有付出,不光是為了丈夫;

  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覺得,補償款更多的意義在於,實現離婚自由。

  在財產分割之外,全職太太可以因為這個款項,去過渡到職場里;

  也可以在心裡上得到一些慰藉:

  自己這幾年的付出,並非落了個空無一物。

  很多人認為,女人當全職太太,家庭一定經營得好;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如果丈夫不配合,不僅當甩手掌櫃,還對內頤指氣使,在外拈花惹草。

  婚姻不僅不會穩定,還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再者,就算丈夫本本分分,老老實實;

  全職太太要過的,還有自己這關。

  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全職太太。

  她的丈夫其實是個好男人,性格溫和寬容,經濟上壓力也不算大;

  但是金智英還是受不了全職太太的生活:

  覺得生活的光漸漸地熄滅了,沒有希望,也沒有靈魂。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全職太太的焦慮。

  演員劉敏濤從30歲起,當全職太太。

  7年的主婦生活,她沒了收入、沒了自信、也沒了自我。

  當想吃一個冰淇淋,都要開口找丈夫要錢時;

  她終於決定,終止這樣一潭死水的生活。

  很多人看來,全職太太最大的困局在於沒有收入;但我覺得,夫妻關係才是內在病因。

  關係和睦時,“我養你”是浪漫承諾;關係崩盤時,“被人養”是自斷手腳。

  只要夫妻關係出現裂痕,不論哪種身份,都難以自圓其說。

  如果丈夫足夠愛劉敏濤、在意她的感受;

  不會連她想吃冰淇淋的心思,都察覺不到。

  如果王力宏足夠愛李靚蕾、想保全這個家;

  不會三番兩次地和異性越界,讓妻子獨自流淚。

  我們總說,婚姻需要雙方互相扶持、共同鼓勵;

  這裡面不只有物質的,還有精神的、情感的。

  在全職太太扛起經營日子的責任時;職場丈夫,有沒有做到感恩和憐惜。

  我在瑞典旅遊的時候,經常看到獨自帶娃的爸爸;一手推著嬰兒車,一手拎著購物袋,遊刃有餘。

  而瑞典的女性收入,也達到了了男性的86%,居於全球前列。

  你說,到底是瑞典女人能幹,願意出去工作賺錢;

  還是瑞典老公負責,給了妻子選擇身份的自由?

  單純談選擇,是沒有什麼對與錯的;

  我鼓勵已婚女孩們努力工作,也尊重她們回歸家庭的意願。

  但我害怕的,是她們沒有選擇的權利,而走入了一場困局。

  最後外面職場回不去,家裡老公不回來。

  還要讓“全職太太”的身份,為自己的不幸負責。

  熱播美劇《美國夫人》,就講了一個替全職太太發聲的故事。

  她們不反對女人做哪種選擇,而反對對立本身。

  她們一早就意識到,保障全職太太的權益;

  比不允許女性做全職太太,更有意義。

  全職太太們應該負責自己的人生,也有權知曉其中的風險;

  而最大的風險,不外乎是選沒選對,一個可以託付終生的人。

  幸福的婚姻都相同,無非是彼此體諒、付出、不離不棄。

  無論是全職太太還是職場太太,她們首先都是作為一個妻子;

  應當得到另一半的扶持和尊重。

  如此,當我們提到全職太太時,才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高危行業。

  如此,我們對婚姻本身,才會有更多的信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新浪女性(微博)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