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鹽城黃海濕地案例啟迪世界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文/邱冰清 陸華東)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範圍內正面臨生境消失、退化的威脅。為造福人類、改善生物多樣性,急需加快行動步伐才能扭轉濱海濕地的當前態勢。
近日,全球濱海論壇在江蘇鹽城召開。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國際組織、有關國家駐華使館的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青年代表等300餘人,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討論。他們一致認為,隨著人類沿海開發活動強度增加和氣候變化,濱海地區生態保護已成為全球共同挑戰,需全人類攜手應對。鹽城黃海濕地,這塊地處經濟發達地帶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通過有效平衡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經濟發展,正在書寫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鳥兒用翅膀“投票”
10只,這是近幾年在鹽城條子泥發現的最大火烈鳥群體;
2020年1150只,2021年1164只,條子泥小青腳鷸數量已連續兩年突破學界“全球不足1000只”的預估;
全球超過50%的勺嘴鷸都會來到條子泥覓食、換羽;
100多隻天鵝在湖面上嬉戲覓食,這是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以來,觀察到天鵝來此越冬種群數量最多的一次……
這裏是江蘇鹽城黃海濕地,位於黃海生態區南側,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濕地,也是黃海生態區內面積最大的連續分佈泥質潮間帶濕地。這裏包含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等。
“黃海的位置非常重要,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的中間地帶,200多種近5000萬隻水鳥在這個地區遷徙。有些在這裏過冬,有些是在飛往東南亞、澳州、新西蘭和太平洋島國前在此停留。”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說。
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是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同時也是擁有最多瀕危鳥類物種甚至是極度瀕危物種的路線。而鹽城黃海濕地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交界處,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潮間帶灘塗、沼澤和淺水為很多魚類、甲殼類物種提供產卵和育苗棲息地,這些正是遷徙鳥類的重要食物。這裏既可以作為鳥類的繁殖地,也可作為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大量鳥類聚集、依賴於此,它們在這裏換羽、越冬、覓食、繁衍。
鹽城黃海濕地的四季因為鳥類熱鬧非凡。一群丹頂鶴編隊掠過,嘹喨高亢的鳴唱,在廣袤的濕地迴蕩。與丹頂鶴結伴前來的,有灰鶴、白鷺等水鳥,時而身姿秀美掠過蘆葦蕩,時而在水中上演捉魚大戲。勺嘴鷸在灘塗上快速搖晃著小腦袋,用自己勺子狀的嘴巴來回掃食魚蝦。
“勺嘴鷸全球個體數量大約是360到600只。珍稀鳥類更會用‘翅膀投票’,要求高著呢。這幾年,條子泥魚蝦貝類越來越豐富、環境也不斷變好,我們鏡頭裡的小傢伙們才越來越多。”生態攝影師李東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