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媒文章:美國全球領導地位體現白人特權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5日發表題為《美國全球領導地位體現了白人特權》的文章,作者是沈聯濤。全文摘編如下:
種族問題迫在眉睫。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很容易引發衝動和焦慮,以至於在那些文明的公司,它很少被人談論。但我們無法避免這個問題,因為種族主義無處不在。
馬來西亞社會評論家錢德蘭·奈爾的新書《廢除全球白人特權》直面種族主義,稱其為一種特權。白人就一定正確嗎?黑人的命重不重要?“黃色”是否應該與怯懦和“禍害”聯繫在一起?
以顏色區分種族容易引起爭執,很少有人能客觀討論這個問題。有色人種批評白人,往往被認為是主觀偏見。而白人給其他人貼上腐敗、攻擊性強等標籤,卻被視為客觀的言論自由。這公平嗎?
新冠疫情表明,世界並不平等,這不僅僅體現在窮人和弱者無法獲得疫苗。
世界也並不民主,如果全世界78億人,人人都有投票權,權貴(主要是白人)早就該落敗了,全球秩序也會截然不同。
西方外交政策所堅持的基於規則的秩序,存在一個根本性問題:誰來製定標準、規範和規則?我們能否就這些規則是否對所有人公平,或者至少得到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執行進行平等對話?
奈爾從歷史、商業、媒體與出版、教育、文化、體育、時尚和可持續性的角度,對白人特權進行了全面審視。
美國社會學家羅賓·迪安傑洛提出,美國白人認為種族主義是“壞人”故意製造的話題,這種想法是有缺陷的,它忽視了系統性、群體無意識種族主義的存在。
她在自己的《身為白人意味著什麼》一書中闡述了“種族文盲”的概念,即不理解種族主義並非一種侮辱,而是一種內在化權力關係體系。她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這種文盲現象。2014年在西雅圖上演的音樂劇《日本天皇》中,所有的日本角色都由非亞裔演員出演,這引發了一場辯論。
在解釋這樣的選角安排為什麼會在美國出現時,她寫道:“演員在試鏡時,評判他們的大多數是白人,而評判標準是他們是否適合白人作家筆下的、面向白人觀眾的角色。正是因為體制反映了白人的利益和世界觀,白人不會從種族角度看待這些問題。他們相信,我們可以代表全人類——即使沒有亞洲演員,我們也不會質疑選角是否有問題。”
正如心理學家史蒂文·海因和阿拉·諾倫紮揚所指出的,這種偏見也存在於行為科學研究中。完全取自“西方的、教育程度更高的、工業化、富裕和民主”社會的樣本,很多時候被視為人類的普遍行為。
社會學家赫爾曼·庫爾森也觀察到了類似的假設。他採訪了37位外交政策專家,其中大多數人來自華盛頓的18家智庫。84%的受訪者是白人男性,46%的人擁有博士學位,60%的人沒有黨派偏見。他將受訪者分為四類——民族主義者、現實主義者、實用主義自由派和自由主義者,並指出後三類人都是支援維持戰後國際秩序的全球主義者。然而,庫爾森的研究顯示,所有專家都認為,美國面臨5項緊迫任務,其中包括捍衛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維持聯盟和確保美國的繁榮。受訪者對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重要性持有一致看法。
但白人或美國人不是當選的全球領袖。這也不是國家繁榮賦予美國的特權。
在這個大變動的時代,這種特權能持續嗎?在奈爾的書中,他認為當世界開始反對“特權、專屬和例外主義”時,變革就會到來。
但變革會發生嗎?迪安傑洛指出,白人,無論是進步派還是保守派,在討論種族問題時都同樣充滿敵意。她寫道:“我們這些人面帶微笑,日複一日地以既難被察覺又易於否認的方式壓迫黑人。我們不會認為有必要採取進一步行動,因為我們自認為置身於問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