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佛山攻堅製造強市: 5年欲推八成規上工業數智化 中小民企力撐產業生態再進階
佛山提出,今後五年實現製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規模居全國前列,規模以上工業80%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發展新引擎,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努力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杆,成...
今年1月初,佛山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佛山市市長白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30次提及“製造”一詞。
這的確是佛山經濟最鮮明的“底色”。作為廣東第3座、全國第17座萬億GDP城市,佛山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60%,中小民營製造企業數量眾多、發展活躍,形成了充沛動力和顯著優勢,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歷史上,佛山製造業通過鄉鎮企業、民營企業起步,內源性特徵突出,積累了紮實製造業基礎。難得的是,佛山始終對自身發展有清晰定位,‘製造立市’從未動搖,並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如今看,佛山不僅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發展起著有力的實體經濟支撐作用,同時佛山敏捷有效的製造業轉型實踐對當下高質量發展探索亦有重要樣本意義,特別是通過持續創新政策、完善服務和優化環境,不斷激發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活力。
錨定製造業,不斷尋求新突破、凝聚新動能——這貫穿了佛山製造業的轉型曆程,並不斷以新實踐豐富新內涵。當前,佛山正將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視為“一號工程”,並規劃投入百億資金支援。這既再次踩準了時代節點,也切中了企業所需所急。
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佛山找準了什麼角色?如何讓實體經濟更壯碩、中小企業更活躍?佛山提出,今後五年實現製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規模居全國前列,規模以上工業80%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發展新引擎,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努力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杆,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業創新高地。
爭創民營經濟示範之城
佛山製造,用“琳瑯滿目”來形容也不為過。改革開放之後,這座珠三角城市的製造業率先“破土”,並很快在陶瓷建材、家用電器、紡織服裝、機械裝備等領域形成了集群品牌和領先優勢。佛山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佛山的工業產品遍佈紗、布、油漆、水泥、瓷磚、鋁材、燃氣用具、摩托車、洗衣機、電飯鍋、燈泡、冰箱等種類,其中諸多產品的產量居“全國之最”。2021年1-11月,佛山規模以上工業(以下口徑相同)完成工業增加值4884.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9%,保持良好態勢。
佛山產業門類廣、規模總量大、發展勢頭好,曾經的桑基魚塘能夠發展成為製造高地,民營企業功不可沒,正是無數的中小民營製造企業“勇闖”市場經濟前沿,“自下而上”奠定了佛山產業基礎。目前,佛山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六成以上的GDP、七成以上的稅收、八成以上的工業增加率、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同時已有7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由此,佛山形成了“民營經濟+實體經濟+科技創新+自主品牌”的鮮明發展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佛山已有大量民營科技高成長性企業聚集在裝備製造、智能家電、機器人、新材料、氫能、新能源汽車、醫藥健康等新興產業領域。
讓民營經濟發展得更活更好,始終被擺在佛山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並體現在對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對土地、資金、勞動力等關鍵要素的有力保障上。
作為民企,佛山世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杜永紅對此深有感受,最初創業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選擇落戶佛山,“這些年的發展中,我們不僅僅感受到佛山產業配套完善、產業氛圍濃厚,而且佛山各級政府也都是非常典型的服務型政府,他們尊重知識、人才和市場,並積極創新各類政策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援助力。”
“我在創業中遇到許多瓶頸,但非常幸運的是,佛山的政策沒有‘缺位’。”杜永紅回憶,以中小民營企業最常見的資金問題為例,佛山市南海區成立了專門的基金,甚至該區桂城街道成立了廣東第一個鎮級科創直投基金,為企業提供有力支援。
不僅如此,隨著人口紅利消逝,“用工難”問題成為製造業企業的普遍困擾,而佛山為此亦不斷“求解”。例如,2021年8月佛山提出,鼓勵佛山市企業與省內外技工院校簽訂全日製“訂單式”培養協議,培養對象結業到企業穩定就業3個月後,技工院校可申請“訂單式”培養補貼,補貼標準為中級工班2000元/人、高級工班3000元/人、預備技師班5000元/人。
近年,佛山在人口、人才等方面推出了諸多創新舉措,不斷強化勞動力供應保障能力。2020年,佛山常住人口中外市流入人口(半年以上)達501.88萬人,比2010年增加130.37萬人,增長35.09%,年均增長3.05%,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並且,得益於外市流入人口主要以勞動適齡人口為主,佛山人口結構年輕且有活力,15-59歲人口為706.45萬人,佔比為74.37%。
針對民營經濟,進一步創新支援政策和優化發展環境,無疑仍將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佛山也明確,2022年要堅定不移支援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爭創全國首批民營經濟示範城市。未來5年,佛山還將推動民營上市企業數量翻一番。
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生態
活躍的民營經濟,為佛山構築了清晰可見的產業競爭優勢——產業配套健全、生態機能完善。這也形成了佛山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不管是傳統製造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培育,背後關鍵都在於對中小企業的友善對待和有力支援。
2022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佛山市市長白濤前後共8次提及要加強對“中小企業”或“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另一組數據更是清晰顯示,2021年,佛山借助政策性金融工具共為全市2萬多家次的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超過690億元,同時去年佛山全市累計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15家、眾創空間86家,在孵企業3200多家。
另一方面,佛山的中小企業也確實“不負眾望”:2021年1-11月佛山小型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31.73億元,增長13.7%,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8個百分點。2021年佛山共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省專精特新企業1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5024家。過去五年,佛山市場主體數量由53.6萬戶增至111.5萬戶。
從近年觀察,佛山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力度不斷強化,尤其是推動高科技民營中小企業加快成長“蛻變”。作為從事無人機研發生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杜永紅有直接體會:“佛山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援可謂空前,並且思路明確,一方面是加快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帶動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崛起能反哺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的強鏈、補鏈、延鏈。應該說,佛山此舉既有高度又貼合實際。”
佛山對中小企業的支援體現在諸多細節上的創新。截至2021年10月,佛山市外貿進出口總值5221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34.7%,其中中小企業貢獻頗多。然而,面對出口導向型企業存在的國際專利壁壘問題,不久前佛山編製發佈了《歐美市場小家電產業專利預警分析報告》,為諸多中小家電企業提供了研究技術方向、產業發展趨勢和知識產權整體分佈態勢的指導。
更直接體現是,佛山大刀闊斧實施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為中小企業發展“騰挪”用地,並高標準建設現代工業園區,提升製造業發展承載能力和配套能力。2021年,佛山全面完成村級工業園拆除任務,共拆除6.06萬畝。
“對中小製造企業來說,佛山的優勢可以總結為:‘大城的配套,小城的成本’。”杜永紅認為,除保障工業用地、強化創新服務之外,近年佛山也不斷優化醫療、教育、居住等一系列配套公共服務,既為本土中小民營企業創造更好發展環境,也能有效地吸引了更多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從而進一步系統性強化“配套優勢”,包括產業協同、創新服務的配套能力。
“未來五年,佛山將堅持始終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上,加快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生態,促進各類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推動佛山向製造強市跨越。”白濤在2021年佛山企業家大會上曾如是說。
逐浪數字化轉型大潮
對於佛山而言,如何依託活躍的中小民營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當下核心命題和探索重點。
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正被佛山視為關鍵路徑。2021年,佛山啟動新一輪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行動,包括設立總規模300億元、首期100億元的廣東(佛山)製造業轉型發展基金,明確要加大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金融財政支援力度,增強數字化智能化供給能力,優化數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務等,並打造了市級示範工廠22家、示範車間64個。其中,佛山對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工廠給予1000萬-2000萬元的支援,示範車間和示範項目給予200萬-800萬元的扶持。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曹佳斌分析,佛山傳統製造業轉型迫切,同時也有空間,目前佛山R&D經費投入強度仍然偏低,佛山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也低於10%,而東莞、惠州、珠海等市已達到或接近規上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一。數字化、智能化是重要路徑,佛山當務之急是要綜合解決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
另一方面,佛山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也有優勢。從“機器換人”起步,佛山製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探索較早,沉澱了一批優質工業互聯網平台、第三方專業服務商,同時不少企業提早多年謀劃佈局數字化戰略,積累了豐富的轉型經驗,形成了標杆示範效應,開始輸出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佛山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應用場景豐富,這不僅利於需要數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務、能力供給彙聚支撐,也有望促使佛山成為全球數字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落地應用的最佳試驗場和集聚地。
2022年,佛山的目標是新增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工廠23家、示範車間80家、服務商40家。此外,依託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協同數字化轉型,鼓勵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探索抱團轉型發展路徑,累計打造6個產業集群數字化智能化試點。同時,引導中小企業“上雲用雲”,累計打造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超100個,爭取更多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台落戶。
“目前來看,佛山正在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上‘下狠心’,以最充足、最適宜、最實在的政策,助推優質企業更主動地加入轉型升級浪潮中,佛山的政策支撐力度在廣東乃至全國都實屬罕見。”曹佳斌表示。
從實踐來看,不少企業正借此迎來了新發展機遇。佛山市清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偉介紹,他所在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之後,不僅生產效率明顯提升,而且更有利於保障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可靠性;杜永紅則表示,該企業作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服務提供者,佛山帶來了一個巨大市場風口,特別是佛山突出更系統化的“數字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
“目前來看,佛山製造正處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也是數字化、智能化探索的關口期,更是加快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攻堅期。”曹佳斌表示。
連通廣深“創新大腦”
未來,佛山如何進一步獲得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除自身發力加快轉型之外,佛山還將目光投向深圳和廣州,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與兩大一線城市的創新協同、產業聯動。2022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推動“深圳科創+佛山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建設深圳產業園佛山科創園和深佛產業合作專區。
借力外部創新賦能,並與自身製造稟賦有機融合,被認為是佛山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重要路徑。曹佳斌指出,佛山製造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和產業鏈現代化高端化,離不開深圳、廣州兩個“創新大腦”的硬核支撐。這一過程中,深圳、廣州最前沿的科創成果也能夠就近找到可落地、可轉化的產業應用場景,這也構成了區域產業互補和城市功能融合的範例。
其中,針對廣州,2022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廣佛全域同城”,加快建設“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科技協同共進、政務服務跨城通辦。
胡剛表示,深圳的專利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人才都較為豐富,包括佛山、中山、東莞、惠州等城市均正加強與深圳的創新協同和產業聯動;廣佛方面,除科技、產業之外,人才、消費、文化教育等亦有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
曹佳斌認為,廣佛全域同城化推進漸入佳境,產業協同發展方面,未來廣佛明確要攜手共建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佛山亦在著力強化自身創新能力,近年陸續建立起仙湖實驗室、有研(廣東)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廣東中科半導體微納製造技術研究院、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等創新載體,推動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未來,廣佛雙城協作有望形成以廣州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總部為‘創新大腦’,以廣州現代服務業為強力支撐,以佛山先進製造為技術成果轉化承接地的理想模式。”曹佳斌表示,對佛山產業轉型升級而言,未來將依託有效利用廣州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資源,進一步強化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延鏈、控鏈協同聯動,從而加強對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
(作者:陳潔,李澤慧,胡晴 編輯: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