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端》開端了一個好開端

2022年01月27日09:34

原標題:《開端》開端了一個好開端

2022 年第一個爆款劇誕生。

豆瓣上超過 28 萬人打分,分數維持在 8.2 分,5 天之內上了 303 次熱搜,作為 2022 開年以來最令人矚目的一部國產劇,昨晚(1 月 25 日)《開端》喜迎大結局,正午陽光又向外界展示了不俗實力。

《開端》的 “無限流”,或者更準確說是 Time Loop(涉及 “時間循環” 故事的專有名詞)故事並不新奇,國產劇《端腦》《李獻計曆險記》等早已有之,這種類型的片子最早則可以追溯到 1993 年的喜劇片《土撥鼠之日》。

不過被歸為某種類型片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作品,《開端》做到了有情有理地講好一個懸疑故事,再加上宣傳得力,開年第一爆也在情理之中了。

01

敘事速度踩點式把控

《開端》的故事並不複雜。

45 路公交車註定會爆炸。爆炸發生後,車上的乘客女大學生李詩情(趙今麥飾)和遊戲架構師肖鶴雲(白敬亭飾)進入了時間循環,他們的任務就是在一次又一次重啟中阻止爆炸。

最開始,劇情把爆炸的原因設置成意外車禍——公交車為了躲開外賣員的摩托車,撞上了油罐車,從而引起了爆炸。

15 集的容量,用兩集就讓觀眾進入時間循環這個故事,提出一個危機並且讓主角解決這個危機,主人公成功阻止了車禍,其中還包括從 “想著怎麼才能下車” 到 “考慮讓司機停車” 的轉變,《開端》的開端用較高水準的敘事效率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酣暢淋漓的兩集之後,劇情進入反轉,兩集的驚心動魄原來不過是《開端》的一個序幕,爆炸不是意外,而是蓄謀已久的炸彈致爆。劇情由此進入破案模式——找到犯人,公交車上到底誰帶著炸彈呢?被前兩集劇情 “衝昏” 了頭腦的觀眾在這個時候會突然想起最開始的那句 “炸彈”,這個反轉的到來也因為有伏筆而更加妥帖地在 “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從一個有限視角過渡到全能視角,會給觀眾帶來抽絲剝繭的快感。前兩集的任務是 “符合觀眾的預期”,這個反轉的任務則是 “輕輕地超過觀眾的預期”,由此,觀者自然會在心裡給作品打上高分,即使夠不上驚豔,也至少是夠得上 “劇情堅實” 的標準了。

02

反轉妥帖自然

為什麼這個反轉會來得比較自然?從有效視角到全能視角的轉變又是怎麼搭建的?

《開端》收穫熱度的同時,已經有媒體從技術角度將之總結成 “無限流 + 懸疑” 的類型作品,但這種總結似乎沒有引來攻擊,其中的緣故之一或許是二者之間的結合比較自然。

首先可以澄清的一點,是這個反轉是純技術性的,也就是說,它背後沒有情感邏輯在支撐。證據之一是就算摘掉這一部分,《開端》變成一部關於怎麼在時間循環裡面拆掉炸彈的連續劇,也不影響它的情感表達。

“時間循環” 帶來一種不可能的 “選擇”,“選擇” 打亂了事件的時空順序,時空順序被打亂之後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定義眼前的事實就是全部真相:一方面,這是身陷時間循環的人才可能發生的事情,由此帶給觀眾堅實的真實感;另一方面,這種錯覺也符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感悟,相信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都會有 “原來是這樣” 的、覺察到自己是被眼前的現實 “欺騙” 了的經驗。

就是這種 “事情發生到半截處” 的進入方式,決定了兩集之後帶給我們的觀影快感,而正因為事情的發生既符合現實邏輯,又符合作品邏輯,反轉才會達到比較自然的程度,“無限流 + 懸疑” 的設定才會水到渠成。

03

現實主義還是浮光掠影

從第二集往後,《開端》製作團隊放慢了敘事速度,插入了兩部重頭戲:警方和公交車乘客。

不過,兩位主角找 “真兇” 的懸疑推理還是保持住了前兩集的水準,從懷疑二次元愛貓少年盧迪到最終鎖定端著高壓鍋的化學老師陶映虹,尋找真兇的過程環環相扣、緊張刺激,觀眾之所以仍舊對結局萬分期待,也就間接說明了這一部分的邏輯鏈接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也是從這裏開始,到昨晚大結局結束,《開端》有了些爭議的聲音。

大結局完畢,期待一部真正懸疑劇的觀眾發現劇情 “注水” 了,而另外一部分聲音則聲明,正是這一部分 “注水” 的劇情賦予了《開端》以現實主義的靈魂,這才是底層關懷,這才是人文關注,“現實中,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關心他們的故事了”,然而反觀媒體,你會發現,大家都挺關注這些人的故事,或者說,所有人都在關注這些人的故事,只不過所有人都在用一樣的方式來 “關注” 這些人的故事罷了——這種方式,就是《開端》式的關注。

說到底,如果只是安慰兩句,而避開要害不提,是跟魯迅筆下的 “聰明人” 沒什麼兩樣的。

《開端》改編於祈禱君的同名小說,小說更重推理的本格派,相較之下,劇本則在推理懸疑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問題的考察,具體來說,就是增加了小說沒有的 “公交車群像”。

客觀來說,時間循環這種架構本身確實並不適合塑造人物,它是一個 “爽劇” 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上,兇手、主角、公交車乘客、警方很難在一次又一次 “清零” 中建立有效的互動,而唯一有著較多互動的男女主角,又只刻畫了略顯生硬和尷尬的感情戲。

在人物發展上,兩個主角經曆了從 “小我” 到 “大我” 的轉變。但從始至終,兩個人都好像只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一個是女大學生,一個是遊戲架構師,觀看著底層悲歡,於是這種所謂的 “轉變” 就有點像看到了新聞報導,被感動到了的聽眾做出大義凜然的 “心理動作”,懸浮在空中,是不能怪眼尖的人提出 “炫示的關注” 的猜疑的。

再回到 “底層群像” 本身。他們都是好人。

但是窮人可不可以是壞人呢?或者說,向著四周看一看,窮人真的就是好人嗎?窮人只能是好人才能得到關注與同情嗎?硬把窮人塑造成好人,是不是方便等到戲散了,容易對窮人身上正常的惡口誅筆伐,從而更容易對他們的現實困境視若無物。

甚至於這種 “惡” 在多大程度上是本性使然,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 “窮” 這個身份倒逼著不得已顯現出來的,或許這才是真正需要在文藝作品中被表現出來,以此被擺上檯面,讓所有人參與進來,探討這一平常卻又嚴肅且深刻的話題。

這個時候,你會想到周星馳作品里的小人物,想起包租婆的霸道,包租公的好色,想起他們的怯懦與勇敢,想起周星星最開始的欺善怕惡和最後的傾囊相助,想起《少林足球》里師兄們為了生活不得不扮演的 “醜惡嘴臉”。

“真醜啊”“真美啊”“是誰讓他們這麼醜的呢?”

歌頌必不可少,批判才有力量。

作者註:

挺希望《開端》真的就是未來一系列更好看、更真誠的好劇的開端。它是一齣好戲,但觀眾應該必須不滿意,是的,我們還不滿意,我們期待著更好看、更真誠的作品出現。但這並不妨礙《開端》給接下來的國產劇開了一個好開端。

作者|餘甜子

編輯|胡展嘉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