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自己殺死了自己”——新華社津巴布韋礦區調查揭穿反華謊言

2022年01月28日17:19

原標題:西方媒體“自己殺死了自己”——新華社津巴布韋礦區調查揭穿反華謊言

  新華社哈拉雷1月28日電 題:西方媒體“自己殺死了自己”——新華社津巴布韋礦區調查揭穿反華謊言

  新華社記者張玉亮 曹凱

  英國《衛報》網站日前刊登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稱,津巴布韋一個村莊的50戶居民因中資企業開採花崗岩而被“強製搬遷”,只得到微薄補償金,一名82歲老人聽到搬遷消息後“當場暈倒”。

  新華社記者日前赴礦區展開實地調查,採訪報導中所涉關鍵人物,他們所言竟然與《衛報》網站報導的完全不同。這家西方媒體為何要惡意捏造事實?這一不實報導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圖謀?

  假的,揭穿它!

  穆托科地區距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約150公里,以出產黑色花崗岩聞名。《衛報》報導說,這種花崗岩被用於歐洲不少知名建築,如丹麥的哥本哈根皇家圖書館。

  這幾乎是這篇報導里唯一最接近事實的話了。

  隨後,這篇報導繪聲繪色地描述中國企業給當地人帶來的“遭遇”:在該地區的尼亞馬科佩村,一家名為“Jinding”的中國企業要開採花崗岩,於是50戶村民被要求搬遷。其中一位82歲的老人聽到要搬遷的消息就暈了過去,被送往醫院搶救。村民不同意搬遷,因為僅補償2500美元,根本不夠重建費用。

  文章宣稱,這樣的事件“並非孤例”。去年,在該地區的另一個村莊——尼亞馬羅帕村,一家名為“Shanghau Haoying”的中企,也因搬遷問題在當地製造了緊張氣氛。

  文章還稱,不少中資礦企的員工薪酬水平和勞動保障堪憂。一家“不具名企業”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告訴《衛報》,自己每天工作12小時,卻只拿著微薄的薪水,自己的朋友還曾被中資僱主毆打。文章最後說,兩家涉事中企都不接受採訪。

  為調查這些針對中國礦企的指責,新華社記者前往文章所說的穆托科地區實地採訪。

  來到津鼎礦業(即《衛報》報導中所說的中企“Jinding”)獲得開採權的礦山,一名村民帶記者找到了《衛報》報導中所說的82歲老人薩利森·蘭吉西。“根本沒有搬遷50戶人家!”蘭吉西告訴記者,礦山開採範圍內需要搬遷的總共只有三戶居民,目前已經全部搬遷。其中兩戶搬到了數十公裡外,而他難離故土,決定搬到同村的另一個地方。

  “他們撒謊說我暈過去了,這是假的!”這位老人說,前一陣自己確實在住院,但原因是建新房的時候犯了高血壓。

  他還告訴記者,自己獲得的搬遷補償比文章里捏造的2500美元多得多。蘭吉西說,整個搬遷過程完全是自願的,他在簽署補償協議後,領到補償款才搬離,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人脅迫他。

  記者又聯繫了《衛報》報導中所提到的另一家中資礦企。“我們公司的名字是‘上海顥運’,不是什麼‘Shanghau Haoying’。這篇報導把我們公司的名字都寫錯了。”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從未在尼亞馬羅帕村開採礦石。

  該負責人表示,上海顥運在穆托科地區取得了兩個礦山的開採權,都離尼亞馬羅帕村很遠。截至目前,公司尚未開始開採黑色花崗岩。“開採設備未到,廠房未建,開採點未規劃,我們不可能現在去搬遷任何村民。”

  津鼎礦業和上海顥運負責人均表示,撰寫這篇稿件的《衛報》記者從未與公司聯繫過。“如果這位記者真的去了礦山現場,他肯定會遇到我們的員工,可以向我們提出採訪請求。但從始至終都沒有人聯繫過我們。”津鼎礦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真相,是這樣!

  記者採訪了津鼎礦業和上海顥運的多名當地員工。他們均表示,自己得到的工資高於津巴布韋規定的相關工資標準,勞保用品一應俱全,工作時間也受到保障,根本未出現過中方管理人員打罵當地員工的違法行為。

  布萊斯莫爾·卡里馬宗多在津鼎礦業已經工作兩年,負責轉運切割下來的花崗岩。他告訴記者,他和同事每天的工作時間是8個小時,企業按時足額髮放工資。

  上海顥運員工、當地村民羅伯特·馬欽加告訴記者,在中國企業到來前,黑色花崗岩對當地人而言只是一種普通的石頭,並沒有經濟價值。“隨著中國企業的到來,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變化,我們的工資能夠購買食物以及滿足家人的其他需求。”

  馬欽加說,上海顥運的中方員工會定期為當地村民舉辦培訓班,提升他們的謀生技能。“很多村民都可以憑本事養家。有了技能和收入,村民蓋起了房子,也有錢購買種子和化肥了。”

  他認為,隨著更多中國礦企進駐這一地區,當地民眾的生活狀況將獲得更大改善。

  當然,這些真相不會出現在《衛報》的報導中,因為太真實!

  上海顥運公司負責人表示,西方媒體還有多篇類似的抹黑報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穆托科地區的多家中資礦企成了不實報導的受害者,上海顥運也未能倖免。“內容主要是說我們強製上千戶村民搬遷,說我們賄賂政府、虐待員工……”

  事實上,中資企業為津巴布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稅收,為當地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數據顯示,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津巴布韋最大外資來源地。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在津巴布韋投資存量接近20億美元。中資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修路搭橋、興建學校、捐贈物資、挖掘水井,為改善當地民生作出不少貢獻。

  “中資企業歡迎來自對手的良性競爭,但不是惡意污衊和抹黑。我們希望為津巴布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郭少春表示。

  玩陰謀,必失信!

  一篇篇污衊津巴布韋中企的報導背後,掩藏著西方更深層的陰謀。

  津巴布韋媒體去年9月披露,美國政府通過其駐津使館,以資助相關機構舉辦研討會等形式,拉攏當地私營媒體記者,鼓勵他們采寫針對在津中資企業的負面報導,並提供每篇1000美元的資金支持。事件曝光後,美方的卑鄙伎倆令國際社會目瞪口呆。

  誰是來幫助發展的朋友,誰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敵人,津巴布韋人十分清楚。從津政府官員,到專家學者和民眾,都對西方媒體的虛假報導深惡痛絕。

  在《衛報》網站刊登這篇文章後,津巴布韋最大日報《先驅報》發表評論,直指此類報導背後的陰謀:“這些虛假報導是為了挑撥津巴布韋民眾與中國投資者之間的關係,並企圖將事件政治化,將‘中國投資’作為津巴布韋2023年大選的一個‘議題’,以影響大選結果。”

  《先驅報》認為,刊登虛假報導的西方媒體和由西方資助的津巴布韋私營媒體,用謊言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新殖民者”,試圖在中津兩國之間挑撥離間,損害彼此的互信。

  去年12月,津副總統兼衛生部長奇溫加在接收中國援助的疫苗時強調,津政府發展津中友好的堅定立場不會改變,絕不會被一些“雜音”所幹擾。

  “最近有一些‘不請自來’的聲音,妄加評論津中友誼,試圖破壞中國對津援助及雙邊合作。無論發出這些聲音的人如何搞陰謀詭計,他們的錯誤言論和虛假信息都不會破壞津中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奇溫加說。

  津巴布韋泛非通訊社總編輯蘭加里拉伊·肖克說:“只要是身在津巴布韋的讀者,都不會相信那些虛假新聞,因為他們見到的事實並非如此。”

  除了津巴布韋,在納米比亞、讚比亞等其他一些非洲國家,西方同樣出錢資助當地的涉華負面報導。“越來越多人不再相信西方媒體,它們自己殺死了自己。”肖克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