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評《投資中國》:王國斌反複強調投資最困難的部分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性

2022年02月20日18:32

  原標題:《投資中國》書評

  來源:高善文經濟觀察

  《投資中國》書評

  高善文

  2022年2月20日

  差不多四年以前,我寫過一篇隨筆《時光的刻痕》,其中講了一個故事:

  有天深夜,我正在宿舍上鋪熟睡,突然一聲巨響,緊接著,聽到下鋪兄弟聲如洪鍾的斷喝:“寫得好呀!”。

  我心中一驚,深更半夜的,這傢伙大呼小叫,是個什麼情況?

  我揉了揉惺忪的雙眼,探頭向床下望去,見他正在挑燈夜讀。剛才他讀到精彩處,心生共鳴,情不自禁,不由一掌擊在牆上,大聲喝彩。原來,那聲巨響,是他演習“降龍十八掌”產生的。

  我尋跡望去,在書的封面上依稀看到了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葵花寶典”。

  我凜然起身,世上竟然真有這等奇書?這可要借過來好好研讀一番,實在不行就巧取豪奪。

  我眯起雙眼,瞧個仔細。書的題目赫然是:“炒股三十六招”。原來剛才是看花了眼。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位同學甫一畢業就投身證券市場,迄今成為中國股票市場少見的常青樹,聲名遠播。

  這個故事的主角便是《投資中國》一書的作者,國內頂流的“東方紅”資產管理品牌的創始人和思想領袖王國斌先生。後來他認真地告訴我,他當時其實正在閱讀的是張五常教授的《賣柑者言》。

  王國斌先生198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一段時間後轉入社會學系,研究生時期又考入國民經濟管理系。這段經曆顯示他具有優秀交易員的一些天分:能夠及時和堅決地止損。當他發現大學專業不合自己胃口的時候,能夠毫不猶豫地迅速連續更換,毫不拖泥帶水。

  大學時期挑燈夜讀《賣柑者言》生動地反映了他學習生活的特點:涉獵廣泛,閱讀量極廣,勤於思考,又博聞強識。即使多少年後,他仍然能夠大段地背誦許多著述中的精彩段落,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來,其中一些警句是他引用的,一些是他改寫或自創的,都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這也是他演講和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

  在《投資中國》一書中,他曾回顧說自己的生活狀態是:大部分時候膽顫心驚,小部分時候無所事事;而成熟市場的投資者則是終日無所事事,偶爾膽顫心驚,正好反過來。他說短線投機好比與一頭豬在摔跤,你很難贏,還會把自己弄得很髒,可許多人卻樂此不疲;說企業家創辦公司好比劃火柴,早期的融資就是火柴剛點亮的時候,等到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手裡,就只剩下火柴棍的屁股了,一不小心就會燙到手。這些比喻或引自前賢,或得之親曆,活潑幽默又發人深省。

  他幼年時期生活清貧,事業有所成以後對社會深懷感恩。幾年以前,我找他商量想發起一個獎學金項目,他慨然允諾。在以他為首的一眾師兄弟的鼎力支持下,聚力支持基礎學科的秦靳獎學金項目得以在北大順利啟動。後來他為這一項目的啟動書面回覆了北大有關方面的採訪,文稿感情真摯,辭采絢爛,十分感人。

  總的來說,我覺得他說的不如寫的好,寫的不如做的好。

  說的不如寫的好,一來是他的浙江義烏版的普通話頗不好懂,引用詩詞警句時更是如此;二來他的思維很發散,覆蓋面寬,充滿跳躍性,很難把控,需要仔細咀嚼品味。好在《投資中國》一書收錄了他多年在公司內部和各種外部投資論壇上的重要演講,可以讓感興趣的人慢慢研讀。

  寫的不如做的好,是相對於他的演講和警句,他創立的“東方紅”資產管理品牌在證券行業中奇峰突出,經久不衰,更具影響力。儘管公司經曆了多次人事更迭,始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王國斌先生非常尊崇儒家文化。平時在眾多師兄弟之間,他更多時候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他在《投資中國》序言中說,他受新儒學思想的影響很深。我一直認為王國斌先生一直就是在遵循儒家文化的指引而不斷前行。《左傳》中講“君子三立”,他創立的東方紅品牌,以響噹噹的成績開創了券商資管的新篇章,可謂“立功”,他新成立的泉果基金,也要遵循“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以忠信為圭臬,讓客戶的長期價值最大化。他寫的《投資中國》一書,是他從事投資近30年的思考積澱,書中既有世界觀,也有方法論,更有管理公司與研究員成長路徑的心得體會,可謂“立言”。

  二級市場的投資活動是科學,更是藝術,牽涉到對時度效的精巧把握,並無一定之規,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的許多演講,獨特之處在於,在當時一時一地的具體環境下對經濟、市場和投資策略的思考,他的發言是非常具備前瞻性的,但時過境遷再看,這些演講中包含的許多方法和原則超越了時間,具有更恒久的價值。這就好比在五黃六月天剛收割完的麥田,地上的麥穗隨處可見,只要細心撿拾,總會驚喜不斷,收穫滿滿。

  我曾經向他請教投資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他說交易有買就有賣,當你打算買一隻股票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既然這支股票這麼好,有盈利有增長,估值又低,可為什麼交易對手要賣給你呢?

  為此,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我的結論是:給定風險容忍度,投資者總是在追求超額收益,其來源不外乎四個方面:一是投資者承受了自己不知道的風險;二是投資者具有更好的運氣;三是投資者具有更多的信息;四是投資者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投資行業短中期內很難區分專業和熟練,許多投資者總是誤把運氣當能力,換句話說,我在買一支股票,對手在賣,大家的信息一致,就必須說服自己對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影響股價的信息五花八門,龐雜淩亂,從美聯儲加息到俄烏衝突,從石油價格到低碳轉型,從技術發明到監管干預,無所不包,一個投資者怎麼可能在所有這些信息的處理上都獲得更大優勢呢?顯然不可能。應對的辦法則是將交易限制在自己具有信息洞察優勢的領域,這就好比打仗,在劣勢局面下,要集中兵力於局部戰場,從而獲得戰役上的優勢。

  在我看來,王國斌先生所倡導和多年堅持的,受到許多機構投資人青睞的價值投資方法,就是將交易集中於少數公司的長期成長,從而獲得信息洞察優勢的方法。投資當然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價值投資略去了許多短期內的擾動因素(這些短期因素對於其他的一些投資策略也許具有很大價值),將交易集中於長時段內與少數交易對手的博弈。

  這種方法的突出優勢是可重複、可擴展,能夠管理海量的資金規模,當然這要求對長期趨勢具有深刻的洞察和堅定的信仰,並能夠忍受短期內的波動。

  由於許多短期投機獲利機會的誘惑,以及投資者常常缺乏耐心,價值投資的確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因此許多價值投資者的倡導者常著重指出,包括王國斌先生在《投資中國》一書中也反複強調,投資最困難的部分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性。

  根據金庸先生在原著中的解釋,《葵花寶典》的起手式之所以如此凶險,是為了更好地控製習武之人的慾望,這點與價值投資者強調管理自己的慾望倒頗為相似,難怪有人感慨天下的武功在極致處都是相通的。

  幸運的是,在《投資中國》一書中,我仔細索遍全文,也沒有發現《葵花寶典》那樣凶險的起手式,這點讀者倒是可以大為放心。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