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產業龍頭聚集、“隱形冠軍”紮堆現象調查

2022年02月22日07:16

  世界風箏之都也是“冠軍企業之都”

  山東濰坊產業龍頭聚集、“隱形冠軍”紮堆現象調查

  1986年,哈佛商學院教授西奧多·利維特巧遇時任歐洲市場營銷研究院院長的赫爾曼·西蒙。他問道:“為什麼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1/4,但出口額雄踞世界第一?”

  西蒙經過一系列調研認為:真正支撐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不是少數聲名顯赫的大企業,而是大量在各自細分市場默默耕耘、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中小企業。他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隱形冠軍”

  十年後,西蒙出版了著作《隱形冠軍》,“隱形冠軍”的概念在全球流傳開來

  提起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和壽光蔬菜,可謂是大名鼎鼎,但若論及這座城市的工業實力,其實外界很多人並不清楚。

  憑藉83家山東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64家山東省級“隱形冠軍”企業,濰坊市在全省兩大榜單上,竟力壓青島、濟南、煙台等一眾名氣更大的兄弟城市,排名第一。

  更引人注目的是,濰坊還坐擁17家由工信部認定的製造業單項冠軍,其中不乏全國最大的重卡動力總成企業濰柴動力、“元宇宙”概念當紅炸子雞歌爾股份等知名企業。

  真沒想到,世界風箏之都竟還是一座“冠軍”企業雲集的製造業重鎮。日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濰坊,一探究竟。

  一半“冠軍”在動力裝備行業

  產業集群通常把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技術聚集在一起,從而激發出最佳效能。

  ——《隱形冠軍》

  夜幕降臨,山東賽馬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馬力)的辦公樓燈火通明。

  “你看見樓下那些箱子了嗎?全是菲律賓電信公司的訂單,產品下線一個多月了,一直在等集裝箱。”公司執行董事陳光亮快人快語。他剛從配套廠商處洽談業務回來,身上還帶著室外的絲絲寒意。

  主營燃油發電機組的賽馬力,是山東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雖然外貿訂單仍受海運不暢等因素影響,但賽馬力的國內訂單卻迎來了一個小高峰。

  “最近電力供應比較緊張,發電機組很搶手,一些醫院、學校也成為我們的客戶。”由於擔心配套廠商跟不上進度,陳光亮近來一直忙於協調供應鏈企業。

  “發電機組最核心部件是發動機,與濰柴、玉柴、康明斯等大企業合作非常重要。”陳光亮不無自豪地說,“濰坊是一座動力城,我們本地企業有一定優勢。這裏不僅有濰柴這樣大型的行業龍頭企業,還有大批的機電行業人才。”

  山東天瑞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瑞重工)的主打產品鑿岩機,2018年入選工信部第三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在天瑞重工新廠區的董事長辦公室,公司創始人李永勝說道:“這些年,我在省里的大學講課,常勸說這些大學生們,別老想著去南方找工作,我們山東也是創業的風水寶地。”

  早在2008年,李永勝從甘肅天水回鄉創業。長年在國企工作的他,手頭並沒有太多啟動資金。

  “一方面,政府給了我們團隊很多支持;另一方面,濰坊本地的濰柴、福田等大企業周圍,都有完整的配套供應鏈,很多生產環節都能外協出去。好在創業初期,我不需要太多設備投資,這一點很要緊。”兩年前,這位專家型企業家榮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濰坊市工信局副局長孫曉東看來,濰坊“冠軍”企業多,與本地製造業的深厚底蘊有關。早在20世紀初,隨著修築膠濟鐵路和開闢本地商埠,濰坊地區民族工業開始起步。新中國成立後,當地工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成為有名的“動力城、電子城、紡織城”。

  在工信部及山東省工信部門相繼出台的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相關培育方案中,不同級別“冠軍”企業,都有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的“硬指標”。

  “‘冠軍’企業多,實質是‘冠軍’產品多,這得依託於本地工業門類齊全。”孫曉東說。

  公開資料顯示,全國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濰坊擁有37個,包含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所有的31個製造業行業。其中,共有工業產品108類,5000多個品種,僅動力裝備產業擁有規上企業近800家,產品涵蓋汽車、農業裝備、工程裝備三大領域。

  “產品品類單一的城市,很難像濰坊孕育出這麼多‘冠軍’企業。”孫曉東說。

  記者調研發現,濰坊“冠軍”企業多,還有賴於其有足夠長的“長板”——被當地視為“看家本領”的動力裝備產業,堪稱“冠軍”企業的孵化器。截至2020年,動力裝備業產值約300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30%,約占山東省動力裝備業產值2/3,全國1/3。

  據濰坊市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劉永傑介紹,包括濰柴動力、豪邁科技、濰柴雷沃重工、天瑞重工、盛瑞傳動、大業股份等6家工信部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在內,當地動力裝備業擁有80多家不同級別的“冠軍”企業,占全市“冠軍”企業總數近一半。

  以濰柴動力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周邊,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它們既借助產業集群壯大自己,又夯實了本地產業根基。

  作為山東省級單項冠軍企業,高密同創氣門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創氣門芯)是全球最大的輪胎氣門芯企業。

  2008年,同創氣門芯主動聯繫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豪邁集團),希望引進對方參股。

  “引入豪邁投資和管理機制後,我們公司不但股權結構更穩定,整個團隊也更有凝聚力了。”同創氣門芯創始人李健說。

  豪邁集團關聯企業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輪胎模具製造商,也是第一批工信部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現在我們和同創氣門芯會共同開發一些新產品,一起服務大客戶。”豪邁集團辦公室王連升說。

  數據顯示,濰坊動力裝備產業集群本地配套率超過45%。

  一位當地動力裝備行業人士透露,新產品取得技術突破後,往往在本地就能找到市場,這也是濰坊企業敢於下大力氣搞研發的重要原因。

  企業家都是“技術控”

  唯有專注才能成為世界一流。聚焦是獲取優異表現的先決條件。有一些隱形冠軍只聚焦於價值創造鏈中的某個特定環節。

  ——《隱形冠軍》

  “過去國產鑿岩機受限於材料和工藝,打一打就壞掉。現在我們鑿岩機的壽命是國外產品的兩倍多。”在天瑞重工老廠區的榮譽牆前,李永勝輕撫著一台天藍色外殼的鑿岩機說。

  1983年,李永勝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甘肅天水風動廠,從事鑿岩機械行業的技術工作,從技術員、班組長到總工程師,一幹就是25年。2008年,李永勝率領團隊回家鄉濰坊,創辦了天瑞重工。

  當時,正趕上全球金融危機,我國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加大基建投資規模,天瑞重工生產的鑿岩機,很快佔據30%的國內市場份額。

  在這些用於展示的鑿岩機旁,整整齊齊陳列著數十個破損殘缺的零部件。李永勝感慨地說,它們記錄著天瑞重工的創業之路。

  在規模空前的基建大潮中,隧道越打越長,工期越來越緊,施工標準越來越高,工程設備必須同步改進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鑿岩機一分鍾產生2000多次衝擊”,李永勝拿起展台上的一個圓筒狀的破損零件,對記者說道,“像活塞這種核心件特別容易壞,打壞了就拿回來分析改進。鑿岩機有108個零部件,我們至少已改進了六七十個。”

  考慮到鑿岩機技術門檻不高,發展空間有限,2015年,李永勝力排眾議,為天瑞重工開闢了磁懸浮技術應用的新賽道。

  由於無接觸摩擦、高轉速的特點,磁懸浮鼓風機比傳統鼓風機節能30-40%,噪音由120分貝降到80分貝以下。目前,產品廣泛應用於污水處理、水泥、造紙等多個領域。短短幾年間,天瑞重工新業務的營收已與鑿岩機並駕齊驅。

  在天瑞重工老廠區的一角,記者還看到破碎錘、噴塗機、海水淡化機等多種設備。

  “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轉型,選擇發展磁懸浮技術應用,順應了節能減排的大勢,讓我有底氣了。”李永勝說。

  記者走訪了10家濰坊“冠軍”企業,企業家們總是“三句話不離技術”:從用磁力清除太湖藍藻的方法到運動康複設備的力反饋算法,從醇型膠助劑的化學成分到消霧節水冷卻塔的具體結構……

  剛剛入選第六批工信部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的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特磁電),1993年在兩間茅草房中成立,從最簡單的除鐵器做起,30年來堅持在磁力應用上做文章,打破國外企業對低溫超導磁力應用設備的壟斷。公司董事長王兆連稱,自己從沒想過別的生意。

  目前,濰坊市山東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平均經營年限為20.89年,是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的8倍,從事專業時間平均為19年。

  曾是國企技術員的李健講起創業經曆時說:“我以前就愛埋頭搞設計、搞創新。”如今的同創氣門芯,又研發出氮氣彈簧氣門芯、特種氣門芯、彈簧氣孔套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據統計,濰坊市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4.96%,是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5倍。

  與鄰居青島不同,濰坊鮮有像海爾、海信這樣家喻戶曉的大牌消費品,本地工業產品多處於供應鏈的中間環節。擁有核心技術,成為產業鏈條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濰坊很多企業安身立命之本,這也造就了濰坊製造的低調氣質。

  “我們的企業平時不顯山露水,一到關鍵時刻,重要性和韌性就凸顯出來了。前兩年,濰坊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還在省內三五名徘徊。”孫曉東回憶說,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不少外地企業趕到濰坊市工信局,呼籲產業鏈上遊的濰坊工廠盡快復工。

  數據顯示,2021年濰坊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27家,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雙過萬億元”,均居山東省第二位,僅次於副省級城市青島。

  不過,亦有分析人士指出,濰坊製造業能否持續上升勢頭,仍有待觀察。

  “借腦生智”補短板

  唯有創新和不斷精進才能立足於巔峰。隱形冠軍是卓越的創新者。

  ——《隱形冠軍》

  無論技術創新還是企業競爭,都離不開人才支撐。濰坊製造業底蘊深厚,產業技術工人充足,但高校院所、高端創新平台數量少,本土高精尖人才相對短缺,需要從外部引進。

  讓濰坊人津津樂道的是,1998年,37歲的譚旭光就任濰柴廠長後,一個月內三下江南,終於請來如今濰柴動力的副總裁、總設計師張紀元。

  張紀元等研發人員的刻苦攻關,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大功率藍擎發動機,終結了重型商用車長期依賴國外發動機的曆史。

  2001年,原濰坊市無線電八廠技術員薑濱和幾名同事,一起創辦山東歌爾聲學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歌爾股份有限公司)。3年後,從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畢業的宋青林博士加盟歌爾聲學,成功開發的MEMS麥克風芯片,填補了國內空白。

  然而,在各種要素資源向特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的當下,濰坊吸引高層次人才並無太多優勢。正如濰坊市工信局原一級調研員李玉軍所說:“論城市吸引力,濰坊比不上青島、濟南,甚至煙台。”

  對濰坊大批省級單項冠軍企業和省級“隱形冠軍”企業而言,自身尚不具備濰柴動力、歌爾股份等大企業的行業地位,有的還地處相對偏遠的周邊縣市,招攬高端人才並不容易。

  為彌補自身短板,一些“冠軍”企業從實際出發,利用生產製造優勢,主動與大院大所進行產學研合作,走出了一條“借腦生智”的路子。

  位於臨朐縣的華特磁電,2002年“攀上”中科院時還是一家小企業,全年銷售額不過三四百萬元。董事長王兆連回憶說,當年能敲開中國科學院的大門,得益於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在北京組織的一場產學研對接大會。

  “最早同我們接觸的是中科院電工所的老師,之前他們很少承接民營企業的項目。後來專家們相互推薦,資源才慢慢多起來。”

  近20年來,華特磁電先後與中科院電工所、高能物理所、合肥物質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同高能物理所產學研合作的低溫超導除鐵器,便是其引以為傲的成果。

  “我們對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王兆連坦言,當初有8家濰坊企業與中科院對接,只有華特磁電取得了成功。“產學研合作能有一半的成功率就非常不錯。”他說。

  距華特磁電不遠的山東寶龍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有機矽密封膠的山東省級單項冠軍企業。

  2014年,為了突破企業研發和吸納人才等瓶頸,董事長曾慶銘不僅與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還有了去大學設立獎學金的念頭。

  彼時,公司規模不大,名頭不響,曾慶銘還擔心對方會不會拒絕?一晃七年過去了,寶龍達先後在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中科院化學所、陝西科技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高校設立“千名有機矽科創人才獎勵基金”,為200多名有機矽專業碩博研究生發放獎學金。

  “我們主動‘走出去’,通過家鄉情結和感情紐帶,希望青年學子回到家鄉,與企業共同發展。”曾慶銘說,目前公司企業研究院負責人就是其第一屆獎學金獲得者。

  2021年,濰坊市推出校地人才合作“雙百行動”,即選派100名熟悉科技、人才工作的幹部,赴國內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部門,掛職科技人才專員,為濰坊招賢引才;同時從國內重點高校院所選聘100名專家,擔任市內企業科技人才顧問。

  “我一直關注著濰坊的變化,想儘可能多地為家鄉做點實事。”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葛豔豔受聘大業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人才顧問以來,帶領團隊投入到特超高強度胎圈鋼絲技術研製中,已申請發明專利4項,有3項已授權。

  目前,“雙百行動”選聘的專家人才中,濰坊籍超過50%。

  分梯次培育冠軍企業

  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意識到,要想實現經濟的持續、穩步發展,不能只依靠大公司,培育扶持中小型企業對它們來說是一條必不可少甚至更好的發展道路。

  ——《隱形冠軍》

  2016年10月15日,赫爾曼·西蒙在濰坊為當地企業家做了一場講座。彼時,工信部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剛剛出台《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山東省的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培育方案尚未出爐。

  這場由濰坊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9年更名工業和信息化局)組織的講座,緣於山東默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默銳科技)董事長楊樹仁的牽線搭橋。

  2011年,楊樹仁在維也納舉辦的“中東歐隱形冠軍論壇”上結識了西蒙,對“隱形冠軍”理念非常信服,還學以致用指導自己的企業發展,甚至直接砍掉了曾占公司60%收入但無法成為“隱形冠軍”產品的相關業務。

  2013年,主抓中小企業發展的時任濰坊市經信委副主任李玉軍認為,濰坊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條中間環節,企業規模深受下遊產業影響,與其求大,不如先求精求強,“隱形冠軍”的理念符合本地製造業實際情況,便有了通過楊樹仁運作西蒙來濰坊講座的念頭。

  受“隱形冠軍”理念的啟發,濰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推出了“創業輔導、培育成長、創新提升、隱形冠軍”的培育路徑。

  2019年,山東藍想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想環境)的消白(霧)綠色環保智能裝備項目,入選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

  當地政府不僅配套了150畝土地指標,還組成專項小組,加快各類手續辦理進度,並協調銀行機構申請項目貸款。目前,藍想環境是國內最大的大型消霧節水冷卻塔企業。

  “獲評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後,市財政獎金80萬元及時到位,鼓勵企業深耕主業持續創新。”藍想環境董事長徐清華說。

  “在入選山東省製造業單項冠軍後,政府又指導我們成功申報了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國家第二批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影響力和軟實力。”宏源防水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楊豐傑說。

  目前,濰坊市工信部門每年選擇30家左右企業納入培育的目標群體,實施跟蹤指導,提高申報精準度,基本形成了從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到單項冠軍企業梯次培育的格局。(記者李坤晟)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