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感控一線的“冰山美人”:願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中新網呼和浩特2月24日電 題:感控一線的“冰山美人”:願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中新網記者張瑋
“發生醫院感染,患者就要面臨基礎疾病加重、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患者痛苦增大、嚴重影響預後,甚至可能引起死亡。”春節剛過,劉衛平便忙於奔走在感控一線。
新冠疫情暴發兩年多,“感控(感染控製)”一詞成為被民眾逐漸所熟知的一個“新”的醫學用詞。然而,劉衛平已經在感控一線幹了20多年。
腳步飛快、話語俐落,這是記者初見她時的第一印象。這也是她多年從事感控工作練就的“功夫”。“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感控必須‘跑’在最前面,直面‘炮火’才能保護所有人。”

觸底反彈:一個人建起一個學科
談及感控,劉衛平總是滔滔不絕,彷彿想把所有感控知識都普及給大家。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我們國家大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受到關注,我是學預防醫學專業的,如何將院內感染風險降到最低,是我覺得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事。”劉衛平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感染控製科主任,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醫院感染學學科帶頭人。“醫院感染防控工作,它不光是消毒那麼簡單。”
“比如使用有創呼吸機、留置導尿管,甚至留置中央導管時,都存在感染風險。”劉衛平向記者闡釋道,或者醫護人員的操作不當也有可能引起感染髮生。
從大學、研究生到博士,劉衛平致力於研究感控。“最初醫院感控多由一些老護士在做,2008年才徹底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科室。”
“科室里就我一個人。”劉衛平回憶起來,語氣里苦中帶甜,“小到計劃里一個字,大到統籌工作,科室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建了起來。”
追求完美的劉衛平將感控學科建設水準比著臨床來做,2017年,她建設的院感學科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學科,內蒙古自治區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把醫院感染列為學科的省(自治區)。
如今,劉衛平已經有20多個“兵”,於她而言,感控學科是她的“孩子”,亦是她的“家”。

我和突發事件的故事:一次都不能少
“疫情防控,感控先行!”這是劉衛平的工作信條。從事感控工作20多年,每一次突發事件她從未落下過。
2003年,SARS疫情暴發,剛工作不久的劉衛平面對疫情有些懵,“但我的專業不允許我退縮。”這一“戰”就是50多個日夜。
“2008年汶川地震,大災過後必有大疫,前線最缺感控專家。”於是,劉衛平主動請纓,馳援重災區北川。
“還記得我們第一天抵達成都是晚上,唯一一次入住的酒店房間牆上裂了特別大一道縫兒。”劉衛平回憶稱,餘震隨時都會有,駐地帳篷駐紮在北川學校操場上,山上的石頭很有可能隨著餘震滾落……
H1N1、H7N9、Ebola、MERS、手足口病、鼠疫……每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劉衛平總是第一個報名,第一時間奔向最前線。
“您怕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劉衛平無比平靜:“當然怕,但我夠專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內蒙古首例確診病例出現在滿洲里,除夕前夕,劉衛平趕往現場,進入隔離病房,對佈局流程、個人防護、環境消毒、醫療廢物處置等各項疫情防控事宜進行嚴密排查和部署。
“忙起來常常一天都顧不上吃飯、喝水,同疫情搶時間,全力防控。”在新冠疫情發生的這兩年里,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成為劉衛平的常態。
“感染防控不僅是醫療機構的防控,而是全民防控,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劉衛平如是說。
愛“挑毛病”的“冰山美人”:被理解最溫暖
“干感控其實就是在不斷提要求。”平日裡總愛“挑毛病”的劉衛平給了自己“精準”定位,卻也會像小女孩一樣委屈,“我總‘訓’人,他們都對我沒那麼‘親近’。”
然而,2021年額濟納暴發疫情,劉衛平帶隊前往一線,40多個日夜同吃同住同“戰鬥”,那些對她“不親近”的人最終為她動容。
從璀璨星空到晨曦微露,作為唯一一支兩個病區雙線作戰的醫療隊,作為醫療條件相對薄弱的邊陲小城,這場戰疫中,64個小時完成病區改建,可開放床位達百餘張,“我們做到了床等人,而非人等床。”
患者出隔離病區、閉環轉運、交通保障、抵達車站、登上火車……大漠胡楊火車緩緩啟動,千里大轉運成功實現。
劉衛平說,由於人員緊缺,醫療隊不只要完成救治任務,還要承擔清潔消毒、物資搬運、醫療廢物收集等工作,甚至冒著寒風在院子裡辦公。
“2796公里,50名隊員,參與其中才能體會,每每想起,總會濕了眼眶。”
“劉主任,您真的太讓我們感動了。”
“我們也曾為了一座城一起拚過命。”
……
當結束這場戰疫凱旋後,醫療隊的同事們紛紛給劉衛平發來信息。劉衛平說,“拚命”份量極重,能被理解最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