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人家屬》: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罪犯的家人?

2022年04月28日16:46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加害人家屬》,來自日本作家鈴木伸元。

每當社會上出現重大案件,我們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對待罪犯的家人?他們是否應該承受“養不教父之過”的罵名,抑或堅持主張“罪不及妻兒”的清白?

“發生在加害人家屬身上的悲劇,追根究底,源自加害人犯下的罪行。加害人沒想過自己的行為會把家人捲進來,害家人受苦。如果加害人能事先想到這一點,或許就不會一時衝動而犯罪了”,本書作者鈴木伸元談寫作的初衷時說道。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加害人家屬》作者:鈴木伸元譯者:陳令嫻版本:春潮|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2月

作者簡介:鈴木伸元,1996年自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同年進入NHK電視台任職,曆任新聞節目導播,負責《NHK特輯》《今日焦點》等節目。曾兩度榮獲表彰優秀節目的銀河賞獎勵賞。著有《沸騰都市》(合著)《新聞消失大國:美國》。

評審員001:liz

重要的是療愈而不是譴責

對於犯罪案件,普通大眾往往抱持著樸素的正義觀。針對受害人及其家屬的遭遇,人們會同情;而對犯罪人家屬會責怪,甚至將對加害者犯罪行為的憤怒“株連”到家屬身上。《加害人家屬》一書提醒人們這種連帶苛責的不合理之處。作者鈴木伸元重訪舊案的犯罪人家屬,用紀實的手法將他們的真實處境呈現給讀者。

讀完整本書,瞭解到加害者家屬的殘酷現實,一度讓我陷入道德兩難困境。犯罪人家屬挺無辜,畢竟犯罪行為與他們無關;被害人家屬更加委屈,平白無故痛失親人。思考的過程很磨人,混沌中一個線索逐漸冒出來,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同情,是出於道德本能,而對於加害人家屬的理解,則需要突破本能讓理性介入。

將加害人家屬從加害人的犯罪行為中剝離出來,還原其本該享有的基本權利,需要正確的、文明的刑罰觀指導。從“亂世用重典”到“罪責刑相適應”,刑罰制度更新的背後是觀念的進步。傳統報應刑重在懲罰,而現代刑罰制度則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將重點放在預防犯罪。

案件事發後,加害者家屬最緊迫的困境是躲避媒體的“圍追堵截”。媒體是大眾瞭解信息的窗口,以中立的立場客觀、全面地呈現新聞事件,使讀者能夠瞭解事情的全貌,是媒體的基本職責及價值所在。然而,現狀卻是媒體為了爭奪流量,使盡“花招”搶占讀者的注意力,

標題必須要吸睛、內容要調動共鳴,事實被淹沒在情緒中。《後真相時代》一書的作者赫克托·麥克唐納認為,我們已然進入了後真相時代。所謂“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媒體應該反思其角色定位,培育行業自律。儘管互聯網讓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元,但媒體應該對大眾的智力有點信心,大眾需要的是“獨特報導,而不是獨家報導。”

網絡暴力比媒體曝光更進一步,也更容易帶來二次傷害。相較於媒體的有所顧忌,網友更加肆無忌憚。言語更直接、更惡毒,有的加害人家屬不堪忍受網絡暴力的痛苦,選擇自殺。網絡具有群聚效應,身處群體之中,個體易於陷入盲從,對惡行鈍感。漢娜·阿倫特說,“思考的風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知識,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斷美醜的能力。”

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預防要求探究事件發生的成因,進行規避。善後的第一步就是不迴避、直面痛苦。除了個體的自我療愈之外,制度層面也應嚐試援助。我們的社會必須要找出一種溫度,讓被害人家屬能從失去的沼澤里爬出來,讓加害人家屬能夠擺脫負罪感,雙方都開始新生活。書中列舉的英美國家的“加害者家屬援助會”,以及司法心理干預都是可以嚐試的方法。

本書提出了一個有深度、有價值的議題,不足之處是流於表面,沒有進行現象背後的深度探討。或許,關注到就是好的開端,我們的思考不會止步於此。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評審員002:殊途不同歸

看見“我們”都是受害人

《加害人家屬》一書讓我們看見加害人家屬和被害人家屬都是受害的一方,他們不應該是對立的兩方。

通過多個案例里不同的加害人家屬的講述,《加害人家屬》向我們客觀呈現出加害人家屬這一群體在現實中的遭遇,讓我們看見加害人家屬在現實中的困境以及加害人家屬內心遭受的折磨。在這些案例中,加害人身份多樣,有為人妻子、丈夫、父母的,也有為人子女的。而隨著加害人身份的不同,加害人家屬陷入困境的程度以及內心遭受折磨的程度也不同。也正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個人,也更能瞭解這一群體,從而更理性、更公平地看待加害人和加害人家屬,給予加害人家屬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幫助,因為加害人家屬同時也是受害的一員。

作者鈴木伸元希望通過向大眾呈現加害人家屬遭受的那些悲劇,讓一些潛在的加害人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會對親人造成致命的傷害,從而減少潛在的加害人和加害人家屬;也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瞭解到加害人家屬在現實中遭受的困境以及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同情與幫助,因為加害人家屬也是受害的一方。

這本書確實讓大眾看見了加害人家屬在現實中的真實遭遇,較於沒有看見之前,我想或許大眾會給予加害人家屬更多的同情和幫助。而潛在的加害人看見了那些發生在加害人家屬身上的悲劇,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約束,能讓他們在違法之前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家人會造成哪些不可挽回的後果。

當然,作者不只是通過簡單地呈現加害人家屬遭受的悲劇來實現這個目的,他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兩個章節的內容里提到了一些預防悲劇發生的方法,避免潛在加害人的出現。

我比較喜歡的一點是書里呈現的是鈴木伸元和其他記者這兩方各自採訪的加害人家屬所講述的經曆和加害人家屬的感受,而在寫下這些真實發生的悲劇時,鈴木伸元和其他的記者也向我們傳遞了他們的感受與思考。這些感受和思考很真實也很中肯,卻能讓我們更加理性地去思考怎麼對待加害人家屬。

對加害人家屬的瞭解、理解以及幫助,需要一些社會團體以及制度的推動。在這本書中,我們能看見作者提到了其他幾個國家在這方面的做法,也提及了相關的書籍,這對於我們怎麼更好瞭解、理解和幫助加害人家屬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第二章中提及的多個案件沒有明確分隔開,沒有以一個總的標題來引導一個案件的闡述,而是全都一致地使用了小標題,以至於我很難區分開兩個案件的界線,給閱讀增加了難度。

閱讀評分:8.7分(滿分10分)

評審員003:朱惠

加害人家屬的生活遭遇

在閱讀這本《加害人家屬》之前,我作為一名成熟的職業女性,也曾經遭遇過一些對我進行搶劫、盜竊、詐騙及性騷擾的事情。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事情逐漸淡忘,但是一些加害人依然逍遙法外,繼續他們違法犯罪的行為,心裡便有些疑惑不解,於是在閱讀此書時,結合實際案例,我也做了一些案件分析。

《加害人家屬》是日本作家玲木伸元所著,這本書的寫作意圖是讓大家提高法律常識,減少全球社會犯罪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本書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一個平凡的家庭》《重訪轟動的舊案》《互聯網阻擊》《青少年犯罪,預防比懲罰更有必要》和《各國對加害人家屬的關注》。每個部分都在講述某些案情的經過,加害人作案的動機和加害人家屬又是如何在案件發生之後受傷害的全球社會現象,呼籲社會上每個人要有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做一個合法的公民,避免成為罪惡之人,害人又害己。

《重訪轟動的舊案》中宮崎勤殺死了四個女童,這件重案給他的家庭成員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父親終於忍受不了“犯人家屬”的標籤,從30多米的橋樑上跳河自殺。交通意外也造成加害人家屬痛苦自殺,如今全球購買汽車的人很多,由於酒駕、違規駕車等原因,交通事故數量日益增多,被害人和加害人的隊伍隨著案件的增多而逐漸擴大。《青少年犯罪,預防比懲罰更有必要》中談到青少年犯罪責任多半在於家長,有的家長一味地縱容孩子,逃避現實,從而導致青少年逃學,犯下重案。

我提下我遭遇的案情,我樓上有戶從農村來的居民,其中一個六十多歲的農村婦女,髒話連篇,有次用腳踢我們家的門,我報了警,警車把六十多歲的農村婦女帶到派出所,我知道她是為兒媳婦頂罪,派出所教育她們一番,這家人還有兩個十歲左右的男孩,我去對面的公園遛狗,老婦人便帶著兩個男孩跟在我的後面,企圖偷東西,還經常慫恿孩子把零食外包裝袋扔在我們家門口。這種加害人及其家屬的言行也影響他們後代的身心發育。其實我覺得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縱然家長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關係良好,作為家長也要與孩子保持較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和幸福。

綜合來說,本書語言文字短小精悍,社會紀實性強,討論話題具有全球性的特點,作為成人和青少年都能從書中得到一些法製方面的啟迪。

閱讀評分:8.5分(滿分10分)

綜合意見

綜合評審員的意見,《加害人家屬》得到了8.4分(滿分10分)的評價。多位評審員都指出,本書用紀實的寫作手法呈現受到案件影響的雙方家庭,幫助讀者關注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視角:加害人家屬需要承擔連帶的社會譴責和輿論壓力,相對於被害人家屬,加害人家屬往往很難獲得外界的同情和幫助。書中提到了一些挽救和規避措施,未必每一項都能奏效,但不失為對社會道德的矯枉過正進行反思和糾偏的嚐試。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作者 | 各位評審員

編輯 | 李永博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