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5月3日電 題:港劇輝煌過,尋路中——專訪香港金牌監製盧思麟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其實很有趣,每一段時間的潮流是會變的。”香港金牌監製盧思麟幼年,適逢港劇輝煌時代,影響力遠至東南亞,TVB和亞洲電視平分天下、風頭正勁,《創世紀》等經典劇集動輒百集,伴他這代人成長。但轉眼,香江已見日劇獨領風騷。到了這些年,又是韓劇的天下。
所以旁人看港劇衰落,悲觀中不免幾聲扼腕歎息,盧思麟卻不這樣以為,也許電視工業亦如人,有自己的氣運,高低起伏不過尋常。“大家可能都在吸取彼此長處,然後在醞釀變化中,尋找新的劇集題材、種類,有些捧出來試驗品,有些暫時還沒有尋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情形。”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盧思麟思考後這樣闡述。
從這角度看,港劇大概屬於尚在摸索的後者。
與之有些相似興衰軌跡的香港電影,失落多年後另闢蹊徑:憑藉首部劇情片獎金大展才華的新晉導演如雨後春筍,他們執導的影片多傾向聚焦本地社區,帶有強烈的對邊緣群體的人文關懷,成本雖小,口碑極佳。引得如盧思麟這代在港產片黃金時代成長起來的觀眾頻頻回頭,期待見證香港電影回春一刻。可惜的是,“這樣的路,暫時在電視劇行業沒有看到。”至少尚未擰作一股不可小覷的新生代力量。
盧思麟多少帶著點行內人的自謙,事實上,過去兩年港劇不乏佳作,《二月廿九》《歎息橋》《金宵大廈》以及由盧思麟擔任監製和編審的港版《大叔的愛》等,皆收穫不俗的收視及話題度。這些新生代港劇破而後立,不再複製經典,突破警匪、律政、宮鬥等題材,嚐試用新面孔、新風格講述一些發生在身邊的故事,關於職場、關於成長與愛情。這些故事或許沒什麼驚險跌宕、飛車槍戰,只是簡單寫實地勾勒出青春輪廓,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格外打動人。
然而一體兩面,港劇的局限也由此暴露。據盧思麟觀察,港劇行業呈現出兩極化,“要麼做本地化小型作品、小品,只對準本地市場;要麼就跟內地或國外團隊合拍,做一些國際化題材的作品,比如警匪、偵探、恐怖。”前者受限於小市場,預算焦慮有如懸頂之劍貫穿創作過程。
拍攝及製作週期一再壓縮,“通常拍一部劇到播出不過兩三個月,一定要在這個期限內完成。”像電影那樣精心雕琢,一個鏡頭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是奢望,港劇製作的現實是,一天要拍好幾場,“每天開工12個鍾頭是基本,有時還要加班。”盧思麟形容那種狀態是“焦慮地追著時間跑”。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全憑一腔熱愛頂著壓力前行,盧思麟常聽到行內人談起最近某個幕後專業人士因為沒工開,轉行去做了司機,“香港沒有一個很完善的資助制度,讓大家覺得這行好像沒什麼保障,沒有出頭之日。很多行業精英離開,有潛質的人未必選擇入行。”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不斷通過加碼“電影發展基金”預留資助額,推出“薪火相傳計劃”“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等,重新起動香港電影業。類似支援,並未擴展至電視劇行業。盧思麟認為人才流失導致港劇行業青黃不接甚至出現斷層,的確是真實存在的困境。
當“電視汁撈飯”時代過去,香港電視行業早已不再是TVB一家獨大的格局,隨著電視台Viu TV以及串流平台的出現和流行,愈發多元化,競爭也白熱化。盧思麟將這視為一股促使港劇快速成長的推動力,“觀眾的選擇多了,對作品的要求也會變高。製作人就會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作品突圍而出,每個人都這樣去思考的時候,作品的質量就會提高了,題材、種類都會更闊。”
也許有一天,港劇潮流重現,再度被全球觀眾看見和認可。哪怕不是自己的作品,盧思麟說,他也會為此感到欣慰和驕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