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浙西南革命老區看新麗水:綠水青山與共同富裕相得益彰
中新網麗水5月6日電(記者 邵燕飛 範宇斌)地處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的浙西南革命老區,群山起伏,綠意盎然,紅色湧動,舊貌換新顏。
浙西南革命老區是中國12個重點革命老區之一。位於浙西南革命老區的麗水市則是該省惟一的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麗水全市現存革命遺址533處,數量位居浙江首位。
在浙西南山區深處,曾經23年艱苦卓絕的浙西南革命鬥爭,為麗水留下了大筆的紅色遺產和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處州兒女堅定信念、大步前行。
曾為新中國灑熱血的革命老區如今如何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中新網記者近日走進麗水,探訪老區新貌。當前,麗水正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賦能立根,以“八個必須堅持”全面建設綠水青山與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麗水。
點綠成金“兩山”轉化奔共富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8年位居浙江第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躍上1萬美元台階、城鄉居民收入雙雙躋身中國地級市前40名……回首過去五年,麗水從“綠起來”帶動“富起來”。
作為中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浙西南革命老區所在的麗水指引出一條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路徑。以生態為最大優勢,發展為最重任務,麗水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

在麗水,一碗爽面可以催生出一個富民產業。走進麗水市縉雲縣舒洪鎮姓王村,整齊懸掛於竹竿上的爽面隨風擺動,猶如金色瀑布,村民們熟練地將晾曬好的爽面打包裝箱。
縉雲爽面是當地傳統特色麵食,已有1300多年曆史。一碗爽面傳承著了縉雲人的濃濃鄉愁,如今這碗“鄉愁面”成了“致富面”。2021年,縉雲縣爽面產值超過2.4億元,從業人員達7000多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麗水對此別有一番認識,遂昌金礦就是最佳例證。
遂昌金礦有1400餘年的采冶曆史,是世界上少有的曆經千年仍活著的金礦,完整地保存著唐代、宋代、明代等眾多古礦遺址。
2005年,遂昌金礦獲批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遂昌金礦通過生態修復、優化開採模式,把保存完好的礦業開發遺蹟和礦業文化資源、廢棄的礦硐、廠房進行綜合利用,與礦區自然環境相融合,建設成景區,極大地促進了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促進了礦區綠化美化,帶來了取之不盡的“金山銀山”。
此番綠色蝶變在浙西南革命老區蔓延,鄉村振興發展離不開生態產業發展。
地處浙閩邊際、大山腹地的紅色山村——龍泉市住龍鎮紅星村西井自然村,依託優越的自然生態,當地超七成村民承襲祖上的養蜂技藝,發展中蜂產業。“一斤土蜂蜜能賣100多元,年產量萬餘斤左右。”紅星村村委會副主任範啟發說,小小蜂蜜釀出甜蜜生活,一年可為村里帶來超過百萬元收入。
在麗水市鬆陽縣海拔850多米山崗上的陳家鋪。該村黨支部書記鮑朝火介紹,從交通不便、房屋隨時坍塌的“無人村”到如今遊客心嚮往之的鄉愁地,村莊打著“最後的江南秘境”招牌不斷出圈,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00萬元,帶動農民年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
麗水市景寧佘族自治縣將一個廢舊礦區治理再利用,改造成了懸崖上的“天空之城”渡假村,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還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指引下,山區愈發識得生態資源是撬動一方經濟發展,帶動百姓增收的一根杠杆。
山城國際範“問海借力”促發展
浙西南革命老區由於資源不足,昔日許多麗水人逐夢世界,讓麗水成為中國著名僑鄉,麗水全市擁有41.5萬華僑,遍佈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浙江省華僑總數的五分之一。

第四屆華僑進口商品博覽會開幕現場 。 麗水宣傳部 提供
將視角聚焦擁有33萬華僑華人的青田縣。無數青田人從山城走出去,如今又有許多青田華僑回歸故里。
在僑鄉青田,中西方文化在此交彙融合,成為浙西南革命老區的獨特新貌。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之下,來自全球約70個國家和地區的7萬多種商品彙聚於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累計銷售額突破140億元人民幣。打造農產品銷售和出口集聚平台——僑鄉農品城,累計出口額突破8000萬美元……
近年來,紅酒、咖啡、西餐等成為青田華僑回鄉投資興業的熱門之選。為推動相關特色產業發展,從2018年開始,青田縣深入實施“西餐大師”系列僑鄉特色人才工程。
“根據青田特色產業,我們開展了西餐師、西點師、咖啡師、品酒師、侍酒師、烈酒師、紅酒營銷師、調酒師、火腿切片師等9類‘西餐大師’僑鄉特色人才培育工作,製定了‘西餐大師’僑鄉特色人才培訓的行業標準。”青田縣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建設發展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陳俊一介紹道,經過4年培育,“西餐大師”系列培訓班已開展100多期,培訓學員6000餘人次。
僑鄉特色產業推動著浙西南革命老區走向國際化,與此同時,作為浙西南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青田縣正以“僑”為橋,積極拓展共同富裕與“世界青田”之間的通道。

在青田縣鶴城街道仁塘灣村,西班牙華僑張玲曉把家鄉一處荒廢的果園打造成“藏在大山深處的‘小聖托里尼’”——綠灣莊園。假期里,不少遊人在此露營野餐,白天品咖啡享受明媚春光,晚上體驗篝火晚會,住民宿遙望璀璨星空。
張玲曉談及回鄉創業的初衷時表示,看到家鄉鄉村人氣慘淡,他決心盡自己的努力,農旅融合探索一條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的路子。他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將這處占地330畝的山地打造成地中海風格的歐式莊園,如今這裏成了網紅打卡地。
“尤其是疫情發生後,周邊遊、戶外遊、鄉村遊興起,民眾更享受自然生活,在此期間,我們不斷完善莊園業態和體驗項目,如今每年客流量達10萬人次。”張玲曉說,更重要的是,綠灣莊園火爆的人氣帶動了當地鄉村的發展,村民們種的農產品有了銷路,不少村民還能在家門口就業,真正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數字化改革打造老區美好生活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革命老區或許是落後、閉塞的代名詞。而在浙西南革命老區,許多新潮、前沿的觀念和技術,在不斷迭代升級,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眼下,麗水作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要一員,在積極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的同時,麗水給出的回應是,用阡陌交通延伸山區的支脈,用數字信號編織一張與世界相連的“看不見的網”。
麗水市縉雲縣是浙江省山區26縣之一,過去當地不少民眾存在因病致貧、返貧。而今,縉雲縣創新推出“縉情幫”醫保防貧應用,由該縣殘聯、紅十字會、鄉鎮街道、醫療機構及社會慈善機構等43個單位多跨協同,實現了政府三重保障、商業補充保險、部門救助、社會慈善的有效銜接,形成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麗水通過“未來工廠”建設,在車間里醞釀著新變革。
2021年6月12日,中車方正動力穀麗水未來工廠項目舉行開工儀式。當這個占地面積120畝,總投資12.056億元的項目建成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4億元,上繳稅收7200萬元。
中車方正動力穀不是特例。支持企業產業鏈集群發展,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是麗水將“智造”新圖景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力舉措。
雲和破解原有貸款模式存在的辦理手續繁瑣、額度偏低、風險處置週期長等問題,探索一條數字化生態金融發展之路。
近日,雲和縣緊水灘鎮牛頭山村村民張安定通過手機數字化平台,用時不到兩分鍾就貸到首筆20萬元“數字生態貸”。他高興地說,“這些發展資金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將放到承包的1200畝油茶山中。”
天眼守望助力“兩山”轉化綜合智治應用在浙江省數字化改革推進會上亮相,成為該省數字化改革首批25個“最佳應用”之一;“浙麗保”獲得中央深改辦和省委充分肯定,榮膺“中國改革年度案例”,獲評該省改革突破獎……

麗水鬆陽茶園騎行。 麗水宣傳部 提供
近年來,麗水迅速找準數字化改革系統跑道,形成聯動協同大格局,打造出一大批有麗水辨識度、浙江影響力的改革成果,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已打造麗水特色應用成果114個,承接省級任務試點場景應用118個,省級重大應用貫通率100%,為加快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山區樣板提供強大動力和硬核支撐。
行走於浙西南革命老區,綠水青山依舊,而老區老百姓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老區新貌的新故事也將繼續書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