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足球又放大話?先別笑 背後有種東西很可怕

2022年05月22日13:14

  日本國足隊長吉田麻也(Maya Yoshida)稱,日本隊在今年卡塔爾世界盃的目標,是闖入8強,創造歷史最佳戰績。

  「我想超越16強的門檻,為我自己,也為日本體育創造歷史。」

  吉田麻也這話一出,在中國網民這邊引發很複雜的反應。有人說,日本人的目標太不切實際,02年本土作戰時,最好成績也不過是16強,更何況今年日本和德國、西班牙同在死亡之組,能小組出線就燒高香了。

  但也有人認為,日本隊長並不算是說大話,即使目標定得高一點,但絕非沒有實現的可能。

  最關鍵的是,日本足球實現目標的基礎已經具備。

  何為基礎?就是足球金字塔的塔基,日本足球的塔基厚度,足以支撐他們衝擊更高的高度。

  在歐洲,日本球員已實現了「集團化」立足,而且是在第一集團頂級球隊中的立足,這讓日本足球這個整體,具備了和球壇豪強拚一把的信心。

  在利物浦,南野拓實(Takumi Minamino)已經拿到足總盃和聯賽盃,目前還有爭奪歐聯冠軍的機會。英超第37輪,南野攻入關鍵球,幫助紅軍保留住英超爭冠的希望。

  在法蘭克福,鎌田大地(Daichi Kamada)作為主力拿到歐霸盃冠軍,長谷部誠(Makoto Hasebe)則在歐霸盃決賽中後備登場。

  在燕豪芬,堂安律(Ritsu Doan)隨隊奪得荷甲亞軍;在阿仙奴,富安健洋(Takehiro Tomiyasu)是廣受好評的主力;在些路迪,古橋亨梧(Kyogo Furuhashi)、前田大然(Daizen Maeda)、旗手憐央(Reo Hatate)、井手口陽介(Yosuke Ideguchi)助球隊奪得蘇超冠軍。

  至於在非第一集團歐洲球隊,日本球員的身影更比比皆是。史特加在德甲護級,貢獻絕殺球的是該隊隊長遠藤航(Wataru Endo),而為他助攻的是伊藤洋輝(Hiroki Ito)。還有波琴的淺野拓磨(Takuma Asano)、柏林的原口元氣(Genki Haraguchi)、馬略卡的久保建英(Takefusa Kubo)、亨克的伊東純也(Junya Ito)……

  根據「CIES Football Observatory」統計,日本如今共有165名海外球員,比2017年多出38人。而海外球員的數量,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足球人才出產狀況。

  如果把留洋集團比作足球金字塔的塔尖,那麼能湧現出這麼多優秀天才的塔基,則是一切的基礎。

  1992年起步的日本「J聯賽」,已發展為平均上座率達到2萬人、平均每場在NHK電視台達到全國收視率3%的王牌賽事。J聯賽的打造者之一小西孝生介紹,J聯賽在全球已擁有1200萬海外球迷。

  而這20多年來,逐步培養起的球迷消費模式,給了J聯賽經濟上的支撐,比如光是J聯賽線上商城的註冊用戶已達到300萬。

  更龐大而厚實的塔基,是青少年足球。

  日本有兩套不同的青少年培養體系,一是J聯賽的梯隊機制,二是校園足球體系,兩者既競爭,又互補。

  從足球人才的角度,校園足球的發展,給日本踢球孩子更多的選擇。多種路徑可以供他們選擇,包括直接加入職業球隊梯隊、高中畢業後加入職業球隊、以及在大學加入職業隊。

  對中超硬性規定U23出場時間政策,小西孝生表示過質疑:「在世界主流聯賽中,很少聽到有哪個國家的足協會對上場人數直接做這麼具體的限制,並且因此讓青年球員更好成長的案例。」

  「日本的做法,還是把精力聚焦在球員的成長階段,例如本土成長制度,無論年齡,甚至國籍,只要是願意並且有天分的足球人才,我們都鼓勵他進入居住地就近的各級球隊效力,在各地區輔助更多人才進入職業足球體系。」

  實際上,日本足球金字塔,尤其是青少年塔基部分的搭建,是非常複雜而用心的系統工程,日本足球迅速強大起來的原因之一,就是根植於基層與社區的良好賽制基礎。

  每個地方都有縣聯賽,分為4級。以東京為例,從最低級別,一路打到關東聯賽的最高層級,需要跨越8個級別聯賽,正是這種複雜的業餘聯賽分級體系,支撐了職業聯賽之下的足球人才土壤。

  日本社會與民眾的一個普遍理念是,必須有對待足球的正確態度,把基礎打牢,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保持穩定的上升形勢,就能逐步提升本國的足球水平。

  換句話說,當日本人喊出衝擊世界盃8強的目標時,背後的底氣是常年如一日的基礎打造。

  做好了這樣的基礎性工作,擁有了這樣的塔基,他們就有了一次次衝擊塔尖的可能性,而無需一錘子買賣之後,一切又推倒重來。

  功夫其實是在平日,在最基礎甚至是不起眼的地方,這條真理,適用的不只是足球領域。

  2001年,日本喊出了「50年30個盧保獎」的目標,一度被視為大話與笑談。而截至2020年,日本已經拿了26個諾獎,當年猶如天方夜譚般的目標,竟然要提前實現了。

  製定目標的背後,除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還有長期的、踏實的基礎性準備工作。早在6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振興科學技術的綜合基本政策」,確定將國民收入的2%用於科研,而類似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大學財政狀況保障計劃」等,都在不斷夯實科研基礎。

  長時間在台下磨練基本功,這才有了後來檯面上的光鮮景象,拿諾獎拿到手軟。

  回到足球領域。2000年,日本足協提出了一個目標:「50年內奪得世界盃冠軍」。

  是不是聽起來又像是一個笑話?

  可實際上,日本人的這個目標已經在女足領域實現了,2011年,日本隊奪得女足世界盃冠軍,震驚了世界。

  這背後,靠的還是基礎青訓與人才培養體系的搭建。

  中國女足能在亞洲盃的單場比賽中爆冷擊敗日本,但對手背後的龐大塔基,卻是我們無法抗衡的。要知道,U20女足世界盃冠軍(2018)和U17女足世界盃冠軍(2014),都已被日本染指……

  長期性的基礎工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才產出,這就是塔基的可怕。

  所以,即使日本男足在卡塔爾世界盃上摺戟,他們依然保留著持續衝擊新目標的可能性。塔基已在,塔尖想壘多高,都不是沒有可能。

  這種源自踏踏實實打牢基礎的東西,就叫做底氣。

  (李普利)

  

聲明:新浪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