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爾巴內塞:出身寒門的澳州務實派新總理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美聯社5月21日發表題為《澳州新總理出身寒門》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將成為澳州下任總理的安東尼·阿爾巴內塞是一名來自工人階級家庭的務實領導人,承諾要消除澳州內部的分裂。
他說:“我認為人們希望團結起來,尋找我們的共同利益,期待共同目標感。我認為人們已受夠了分裂,他們想要的是作為一個國家團結起來,我打算在這方面起領導作用。”
阿爾巴內塞幼時家境拮據,在坎珀當郊區的公有住房中長大,這些背景從根本上塑造了這位領導澳州中左翼政黨工黨自2007年後首次組閣的政界人士。
出身寒門
上世紀60年代,澳州社會風氣保守,為了不讓年幼的阿爾巴內塞受“私生子”醜聞困擾,出生於一個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工人階級家庭的阿爾巴內塞被告知,他的意大利裔父親卡洛·阿爾巴內塞在與他母親瑪麗安娜·埃勒里在歐洲結婚後不久死於一場車禍。
後來,他的母親因為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領取殘疾撫卹金。在他14歲時,母親跟他講了實話:他的父親沒有死,他的父母從未結婚。
他的父母相識於1962年。當時,卡洛·阿爾巴內塞在一艘遊輪上當服務員。那是瑪麗安娜·埃勒里人生中唯一的海外之旅。安東尼·阿爾巴內塞2016年的傳記《阿爾巴內塞:直言不諱》稱,在結束長達七個月、途經亞洲並前往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旅行回到雪梨時,她已懷有近四個月身孕。
1963年3月2日,她唯一的孩子出生。當時,她與父母住在坎珀當近郊的政府公屋中。
由於對母親的忠誠以及擔心傷害她的感情,阿爾巴內塞直到母親於2002年去世後才去尋找父親。
父子倆於2009年在父親的家鄉、意大利南部的巴列塔幸福地團聚。兒子當時是澳州交通和基礎設施部長,到意大利參加商務會議。
褒貶不一
在工黨最近一次為期六年的執政期內,阿爾巴內塞任職部長,並在這屆政府的最後三個月內升任本人的最高職位——副總理。
但批評阿爾巴內塞的人士認為,導致他不適合當總理的不是他卑微的出身,而是他的左翼政見。
保守派政府認為,他將成為繼工黨有缺陷的英雄、改革者高夫·惠特拉姆後近50年來左翼色彩最濃的澳州領導人。
1975年,惠特拉姆成為唯一在一場所謂憲政危機中被英國君主的代表趕下台的澳州總理。
惠特拉姆在其短暫但動盪的三年執政期推行免費大學教育政策,使經濟拮據的阿爾巴內塞得以在數年後從雪梨大學畢業、並獲得經濟學學位。
阿爾巴內塞的支持者說,儘管他來自工黨內所謂的“社會主義左翼”派別,但他是實用主義者,事實已經證明,他有能力對付黨內較保守的成員。
“改頭換面”
過去一年,阿爾巴內塞經曆了所謂的“改頭換面”,選擇了較時尚的西裝和眼鏡。他還減重18公斤,許多人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對選民更具吸引力。
阿爾巴內塞說,他一度認為,自己會在去年1月在雪梨發生的兩車相撞事故中喪生,這場事故是促使他做出更健康人生選擇的催化劑。
阿爾巴內塞說,他第一次參加政治運動時才12歲。他與一同租住公屋的其他租戶成功挫敗了市政委員會提出的出售這些房屋的計劃——此舉本來會提高他們的租金。在這場運動中,租戶們發動所謂拒付租金行動,拒絕交錢給市政委員會。
未支付的租金債務得到免除,阿爾巴內塞稱,這“給那些沒有參加拒付租金行動的人上了一課:團結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