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價格戰熄火,盼質量戰起

2022年06月17日13:15

【潮汐商業評論/ 原創】

隨著網絡消費逐漸成為主流的消費方式,我國快遞業也迎來飛速發展。

6月10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國的快遞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到1083億件,是原來的19倍,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

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誕生了不少龍頭企業,包括我們熟知的順豐、三通一達,以及被譽為“攪局者”的極兔,截至2021年,中國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84.90%。

但擁有著如此廣闊的市場和較高集中度的快遞業還有著不少“頑疾”難以根治,消費者層面有暴力分揀、不告而投、理賠困難等,快遞員層面有缺乏保障、罰款過多等。

6月12日,據媒體報導,江蘇常州極兔速遞武進湖塘鎮網點拖欠快遞員工資30多萬元,十多名員工睡在網點地上。由於該片區快遞業務停滯,大量快遞堆積在快遞網點,客戶預定的生鮮產品已經發臭。

這些“頑疾”不是未被知曉,也並非沒有解決辦法,只是企業要麼熟視無睹漸成“潛規則”,要麼“一刀切”滋生新矛盾,他們的重點仍然是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量的業務,同質化競爭下的價格戰也讓他們自顧不暇。

消費者怨聲載道,快遞員疲於本命,快遞業的繁榮之下暗流湧現,如不能更多地關注這些個體的體驗與訴求,業內呼籲已久的高質量發展恐無從談起。

01 難以根治的頑疾

又是一年“6·18”,對於酷愛在大促期間囤貨的小李來說,最讓人頭疼的不是五花八門的優惠算法,而是數十個快遞到達後的艱難取貨。最早她選擇的是小區內一個菜鳥驛站,每到下班高峰期,烏泱泱一片人,取件全靠大喊,一等就是半小時,只有點上一件取件才算排上號,不然就得等都取完了,再報號碼取件。

這意味著她得一次性把所有包裹帶回來,無法接受的小李瞄準了小區門口另一家自動取件的菜鳥驛站,雖然排隊從貨架蔓延到出庫,偶爾還要幫不會用的鄰居操作,好歹能慢慢取。

但一段時間後,注意到這個情況的菜鳥驛站老闆,每次都會“熱情”幫她一次性取出,哪怕說想下次去取,老闆也會先取出來放在門口,確保當天拿走。

消費者苦快遞不送貨上門久矣。先是豐巢出現,打著免費旗號入駐小區,不久就上線讚賞功能,一個不留神就會跳轉支付界面,後來更是直接宣佈超時收費,還上線了會員業務。

再是菜鳥驛站登場,本意是解決運輸“最後一公里”難題,卻成為不少快遞員“偷懶”的藉口,並滋生了更多問題,如丟件、虛假簽收、拒絕送貨上門。

為此,菜鳥驛站推出送貨上門服務,但覆蓋範圍有限且只針對特定購物平台包裹,此外,或許是相關補助不足以彌補人手缺陷,部分店家按需服務意願不足,集中在上班時間提供的上門服務對於大多數上班族而言猶如雞肋。

其實,不管是監管部門或者快遞企業,都對快遞上門進行過明確規定。

今年年初,國家郵政局還發佈了《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指出未經本人同意,快遞員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遞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對於違反此規定的相關人員,將予以通報批評,並可處最高3萬元的罰款。

但站在快遞員的角度,每天面臨的巨大派件量,工作壓力大,不斷被壓低的快遞物流利潤,單件提成低,送貨上門不僅工作量增大,還有停車上樓後無法看護快遞帶來的丟件風險,不少人冒著被投訴的風險也會選擇“不告而投”。

這種心理落在消費者身上就是,一旦他們保持沉默,就會被預設為接受這種“潛規則”,否則就要勞心勞力進行投訴,而且要持之以恒,並承擔信息泄露後不可預知的風險。

在近年來社會新聞的報導中,就不乏因為投訴快遞員不送貨上門而遭到打擊報復的事件,輕則短信騷擾、膠水堵門,重則上門毆打、持刀砍人。

這與快遞企業的粗放式管理也不無關係。快遞企業不規範的招工流程導致員工素質良莠不齊。同時,快遞企業“以罰代管”,內部投訴扣罰機制嚴格,也容易激化矛盾。

02 “價格戰”的盡頭

從“慢遞”到“快遞”再到“難遞”,在潮汐看來,快遞業服務質量難以提高的原因,先是由於行業長野蠻生長快速擴張,重量輕質理念盛行,然後就是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打響,擠壓利潤空間,企業有心無力。

公開資料顯示,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快遞業務都是“一枝獨秀”,通過郵政以特快專遞的形式來開展。1992年南巡講話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快遞業進入“百花齊放”階段,1993年-2000年期間,申通、順豐、宅急送、韻達、圓通等快遞企業陸續成立。

2005年,圓通速遞成為國內第一家與淘寶網合作的快遞企業,隨後多家快遞企業紛紛與電商平台開展類似合作。受益於國內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快遞業也實現跨越式發展,拚多多的創立更是為電商和快遞都打開了下沉市場。

但隨著行業的進一步整合,頭部企業馬太效應顯現,且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程度較高,一場“價格戰”在業內悄然興起。

尤其是2020年,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快遞業務量驟降,中通率先發起激烈的價格戰,以期搶占更多的量來彌補年初的空擋。另一方面,極兔速遞入局中國市場,也採用了低價搶量的策略,其他企業紛紛加入,加速了市場低價競爭。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增長率同比增長5.9個百分點,但業務收入增長率同比下降6.9個百分點,量收增速差出現大幅增長,高達13.9%。而行業快遞平均單價從2010年的24.60元/件快速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件。

這場“價格戰”最直觀最慘烈的案例是義烏地區,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這裏也成為快遞企業價格戰的“重災區”,甚至出現“8毛錢發全國”、“做一單賠一單”現象。

快遞企業這種“以價換量”的打法極大地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2021年,順豐淨利潤下滑40%,申通虧損9億元,韻達、中通、圓通的營收增速也遠高於淨利潤增速。

同時還將壓力層層傳導至基層網點和快遞員身上,多家快遞企業出現網點爆倉、停運甚至倒閉,快遞員則必須拚命擠壓工作時間,做到兩倍甚至更多工作量,才能勉強維持收入,表現在消費者身上,就是快遞不上門、不通知、派送慢等等。

業內人士也指出,這種價格戰下,快遞只是對電商比較低,量越大價格越低,但對消費者的價格並不低,反而會導致快遞業要提質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將非常艱難。

2021年4月,極兔速遞與百世快遞因“低價傾銷”被浙江義烏郵政管理局整治。今年年初,國家郵政局還發佈了《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禁止低於成本線的價格競爭。

價格戰熄火態勢明顯。據媒體報導,今年的快遞單價趨向穩定。1-4月,廣州的快遞單價分別為7.49元、7.49元、7.32元、8.24元;義烏的快遞單價分別為3.38元、3.07元、3.07元、3.06元,其中義烏4月單價同比增長11.2%。

快遞企業的盈利能力也進入修復階段。受疫情影響,順豐、圓通、韻達、申通4家快遞企業完成業務量均有下滑,分別下滑10%、4.83%、19.37%、7.68%,但單票收入穩步上漲,分別達到15.4元/票、2.51元/票、2.53元/票、2.57元/票。

03 提質增效的良機

或許是早已深受價格戰之苦,各大快遞公司紛紛發力差異化競爭。順豐由快遞企業轉型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2021年四季度成功整合嘉里物流,將國際業務打造為新的重要增長點。

韻達也是如此,將快遞業務流量蔓延至供應鏈、冷鏈、國際等業務市場,2021年2月以6.14億元入股德邦成為第二大股東,在電商快遞、大件快遞、快運等層面達成合作。

圓通的業務佈局更為廣泛,除了快遞業務外,貨代和航空業務也正逐漸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2021年末,公司自有航空機隊10架,是通達系中唯一一家擁有航空公司的快遞企業。

申通快遞選擇深耕快遞業務,在相關產業帶打造產地倉業務,為商家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並通過新業務切入電商進場業務,進一步擴充快遞業務生態。

差異化發展固然能為企業尋得一席之地,但快遞業務仍然是各大頭部企業安身立命,以及進一步謀求龍頭地位的根本,在對外擴張業務之餘,快遞企業也在提質增效上發力,關鍵落在了數智化領域。

一是系統及產品精準化。通過智能裝備和軟件系統,全面推進業務運營數字化轉型,實現快遞業務全流程動態預測、精準畫像、科學管理,如為商家提供物流能力、單量預測服務,以及協助商家識別疫情區域攔派異常等服務。

二是運輸智能化。已經實現的有對運輸車輛智能化調度,通過數字化平台細分快件流向,統一調配區域內轉運車型,合理配置運力資源,動態優化幹線路由,加緊佈局的還有無人駕駛貨運,包括陸運和空運無人化。

三是樞紐數字化。轉運/分揀中心是快遞降本提效的關鍵中樞,也是快遞數字化、自動化競賽的核心環節,擁有自動化分揀設備的轉運中心,可以極大地提升操作效率,降低單票成本,提高業務利潤。

不難發現,快遞業的數智化將明顯提高運營效率和質量,人員從繁瑣複雜的重復工作中解脫出來後,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機器,以及從前做不到的地方,如更為精準的時效保障、更為快速的理賠效率,以及更為貼心的按需送貨上門等等。

這種高質量發展也是快遞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年初,中國國家郵政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十四五”郵政業發展規劃》,提出規模實力、基礎網絡、創新能力、服務水平、治理效能五大方面目標。

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陳凱也曾表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郵政快遞業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他提出的郵政快遞業發展四大著力點中就有提升供給質量,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不斷強化監管執法。

當然,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的希望更樸素地集中在快遞的到達能夠更準時安全,配送方式能夠有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希望這些新興科技的應用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為便捷生活設置更多的門檻和阻礙。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