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1日報導 據《西班牙人報》網站6月19日報導,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15億人患有聽力損失或聽力喪失。這個問題在幾年內還會更加嚴重,因為據估計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25億人。
報導稱,聽力差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影響我們的身體和心理。
心血管疾病、認知疾病或抑鬱症都有可能因為聽力差而發生,此外還有許多人因承認自己聽力差而感到羞恥。貝多芬在他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甚至表示,喪失聽力讓他一度想要自殺。
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15億人患有聽力損失或聽力喪失。這個問題在幾年內還會更加嚴重,因為據估計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25億人。
報導稱,導致患者人數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澳州昆士蘭大學教授斯蒂芬·勞納解釋的那樣,暴露在極端噪音環境中是原因之一。這位專家說:“經常去聽音樂會、置身迪斯科舞場,這些行為都在無意識中傷害我們的耳朵。”
世界衛生組織證實了這一點。根據該組織發佈的《2021年世界聽力報告》,11億年輕人因長時間聽響亮的音樂而面臨永久性聽力損失的風險。
勞納解釋說,聽覺從不睡覺,它每週7天、每天24小時工作。
此外,如上所述,聽力損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和疾病,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由於失去平衡而導致跌倒的風險,這是因為聽力受損的人必須使用認知資源來維持他們的平衡,他們要為識別聲音格外努力。
失去平衡還可能導致嚴重疾病,例如梅尼埃綜合症,這是一種伴有耳鳴和聽力損失的內耳疾病。年輕女性瑪爾塔·佩翁曾在社交網絡上講述她與這種疾病的鬥爭史,她說,在一場眩暈之後她曾4個月臥床不起。
不過勞納還密切關注其他看似與聽力受損無關的疾病。他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耳鼻喉科教授索菲婭·克拉默一起開展了一系列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聽力受損者患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高得多。
他解釋說:“我們是用大腦而不是耳朵來聽,所以大腦在聆聽和理解語音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聽力損失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卷》雙週刊上的一項研究和一項彙總7400多人數據的分析也得出了上述結論。
科學研究還將聽力損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展聯繫起來。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週刊上,併成功找到了兩個變量之間的模式。此外,聽力受損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更大,而通常女性往往較少患冠心病。
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專業人士在202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似乎可以解釋其中原因。看起來聽力受損的人往往運動較少。該項研究結果基於2萬多名成年人的隨機樣本。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與聽力損失相關的喪失平衡和情緒低落會導致患者不願過活躍的生活。
作為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出現了。前者不需要手術干預,只是簡單地放大聲音並將其導入耳道;而後者需要手術,簡單來說,就是用人工耳蝸取代了耳蝸的功能,刺激聽覺神經,使聽覺信息傳遞到大腦。
儘管如此,專家認為,防止聽力損失的最重要手段仍在於預防。
- 關鍵字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