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導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8日報導,地球表面曾遍佈史前巨獸。這些巨獸包括強大的恐龍、飛機大小的翼龍、巨大的鱷魚和蛇,甚至汽車大小的犰狳。但在今天,我們這個星球上只有少數大型動物。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剩下的巨獸不多了?
據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專門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格雷格·埃里克森向美國趣味科學網站介紹,有大量化石證據表明,遠古時期確實有更大的動物,這些動物的體型平均而言比今天的生物更大。
自從科學家在19世紀發掘出已知的第一批恐龍骨骼起,研究人員就提出了一些想法來解釋為什麼巨獸在數百萬年前很常見,但在今天卻不那麼普遍了。“但沒有人能指出一個決定性的答案,”埃里克森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因素的。”
然而,恐龍與當今最大的動物,哺乳動物之間的幾個重要差異可能有助於解釋巨獸的消失。與其他巨型爬行動物一樣,恐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適應不同的環境:年輕時獵殺較小的獵物,成年後獵殺較大的獵物。在某種程度上,它們能做到這一點可能是因為它們一生都在換牙。
埃里克森說:“它們不斷更換牙齒,就像鯊魚一樣。但在換牙過程中,它們或許能改變牙齒的類型。”例如,鱷魚會從“針狀牙齒換成更堅固的牙齒。哺乳動物則沒有這個優勢”。
換句話說,當一些年輕的爬行動物成年時,它們會把相對較弱的幼齒換成更強大的武器,這反過來又使它們能夠捕獵更大的食物,來供養它們更大的身體。
據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向《科學美國人》月刊介紹,在恐龍的身體中,氣囊可能從肺部延伸到骨骼,形成堅固但輕巧的腳手架結構。“這給予恐龍強壯、靈活但很輕盈的骨架,幫助它們長大,長得越來越大,”布魯薩特指出,“就像摩天大樓因內部支撐結構而變得越來越大一樣。”
“它們可以侵入骨骼並使其變輕”,然而,哺乳動物缺少這些氣囊,布魯薩特說,“所以和大像一樣或稍大一點的體型可能是哺乳動物成長的極限,至少在陸地上是這樣。看起來(陸地)哺乳動物無法擁有恐龍那麼大的體型”。
作為溫血動物或者說吸熱動物,哺乳動物也需要大量養分。“大像是完全吸熱的,而恐龍(至少食草恐龍)可能不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地球生物學和古生物學教授海爾特·福爾邁伊對趣味科學網站表示,“所以,比如說,一頭巨型大象的食物需求量可能是哪怕最大食草恐龍的5倍。”
古生物學家一直在爭論恐龍是溫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但據埃里克森介紹,目前的科學將許多動物物種歸類介於冷血和溫血之間,而恐龍可能“處於溫血範圍的最邊緣”。這樣的話,恐龍的龐大身體消耗能量會相對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