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8日電 題:在希望的田野播種夢想——新農人逐夢記
新華社記者王菲
一場夏雨後,毗鄰合肥市的長豐縣崗集鎮青峰嶺村山明水秀,果蔬飄香。一條彩色的旅遊通道在綠樹濃蔭之間蜿蜒向前,串起一座座村莊、果園、農場。
“今年是一個豐收年。走,我帶你們到棚裡面去瞅瞅!”在青峰嶺共享農場的蔬菜種植區,農場主王正華領著記者走進其中一個蔬菜棚。大棚內,當地的農民正在採摘成熟的蒜黃,一股蒜香撲面而來。
從過去本地村民出去了就不想回來,到現在每年吸引30萬人次城里人進村休閑消費,提起家鄉的變化,作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王正華內心充滿自豪。“通過資源整合,過去村里閑置的土地、村民的老屋得以充分利用,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目前農場年產值達2000萬元,還帶動了136戶農戶共同發展。”
“剛從城里回家鄉創業那會,也因缺乏養殖經驗‘跌過跟頭’。但是我認準了農業這條路,絕不輕言放棄。”在青峰嶺共享農場遊客接待中心一間小型會議室里,這位新農人和記者聊起了他的創業經,“政府對農業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我們依託鄰近省會合肥的區位優勢,發展都市休閑農業,未來還要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如同王正華一樣的新農人,在現代農業中大顯身手,為鄉村帶來新理念、新模式、新動能。
盛夏時節,在蕪湖市灣沚區灣沚鎮老村村,上千畝綠油油的再生稻長勢喜人。
“再過一個月就可以收穫了!全區再生稻生產面積有3.3萬畝,通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80後”新農人、蕪湖再生稻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楊磊興奮地告訴記者,“聯合社將大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圍繞再生稻開展全產業鏈農事服務,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提升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
“聯合社一方面將各鎮村的資源有效整合,形成規模化產業,進一步提質增效;另一方面,通過統籌謀劃,明晰產業的發展方向。”與父輩中那些種田的“老把式”相比,大學畢業後就在外闖蕩的楊磊對現代農業有著自己的理解,“愛折騰”的他不斷嚐試用新的技術和思路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
“只要踏實幹事,在農村創業一樣有奔頭!”楊磊笑著告訴記者,聯合社的事越來越多,如今在外打工的弟弟、弟媳也返鄉回來加入聯合社,會操作各種現代農機設備的弟弟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此時,在地處江淮分水嶺的安徽長豐縣義井鎮紅橋村里,三十多歲的紅橋村職業經理人李華正忙著為村里跑市場、談項目、簽合同。
“來村里,咱們一起幹,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幹出點名堂!”幾年前,從廣州返鄉擔任紅橋村黨支部書記的孟凡宇找到李華,用自己返鄉創業的經曆說服李華出任紅橋村職業經理人。
紅橋村成立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事服務中心,與鄰村建立鄉村振興聯盟,推進高標準農田改造,引導村民將土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優化產業結構,推行訂單農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經營。2021年,紅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95萬元。
“爭取5年內村集體收入再邁一個新台階,實現產村融合、共同富裕。”孟凡宇有著清晰的目標。
“眼看村子變強變富變美,雖然苦點累點,但是有滿滿的成就感。”對於新農人李華來說,鄉村的振興夢已經開啟,未來的路更寬廣。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