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鼓勵地方對住房供給側做出有效改善

2022年07月12日00:27

“先租後售”“租售聯動”的保租房新模式,不僅是對“租購併舉”住房新制度的有效探索和落地,也是對供需錯配的糾偏。

李宇嘉(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一些城市直系親屬拿積蓄幫助子女買房,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作為政策鼓勵卻非常罕見。這說明什麼問題?當下住房需求比較弱勢。去年底以來,儘管樓市紓困政策一波接一波,但市場穩定並向好的趨勢似乎仍需時日,克而瑞統計的重點30城上半年新房交易下滑43%。多方調研顯示,部分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及信心較弱,首付能力和償貸能力不足。於是,政策就著眼於如何提高信心和預期。

這些城市一人購房全家幫的新政下,首付、月供及收入不足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交易量一旦上去,樓市的信心就有了,這就是基本邏輯。過去不需要出這類政策,在於需求端強勁。不管是高收入消費升級、配置資產,還是中等收入改善住房條件,或是投資客炒房(一般會“加杠杆”),需求端幾乎有不竭的動力。購買力跑步進入樓市。即便是剛需、換房人群,也被房價快速上漲的景象、轟轟烈烈的買房大軍裹挾著進場。

現在情況有所改變。從多數二線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創新高來看,部分人群開始“離場”。招行和貝恩資本發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高淨值人群投資性房地產的配置比例相比2019年下降11%。2017-2019年,這類需求增長了5%。同時,嚴格的資管新規下,投資性購房無法再違規加杠杆,房價下跌預期下也不願加杠杆。沒有杠杆和資產配置提供的任性購買力,單靠剛需和換房人群,撐不起高房價。

2022年上半年,深圳新房成交1.6萬套,同比下降38.3%,二手房成交9965套,同比大跌近65%。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深圳新房交易近乎二手房的2倍,這是過去十幾年從未有過之現象(過去二手房交易一般是新房的2倍)。問題在於,二手房價在歷史最高位上,這是過去非理性需求推上來的。當這種非理性需求退潮,參考價製約投資“加杠杆”,二手房購買力就會下降。

但新房市場不一樣。2020年集中供地以後,深圳就開始限制新房價格,同時批量供地開啟。當“新房限價”遇上“批量供地”,既便宜、供應又多、成本又低的新房開始大量湧現。同時,“學位均等化”開始落地,新房項目一般都配有名校。於是,二手房的優勢迅速褪去或弱化,更多的剛需人群就會去買新房。再加上,一些開發商資金鏈緊張,新房有各種優惠、又沒有那麼多稅費,新房優勢突出,交易量就明顯比二手房高。

百城房價數據顯示,深圳二手房掛牌價連續15個月下跌,下跌預期不僅製約二手房穩定,也阻礙換房交易、製約新房市場。上半年,儘管深圳新房成交跌幅並不大,但也在歷史低位徘徊。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連深圳也會拋出“一人購房全家幫”的政策。

筆者認為,對一些城市而言供需錯配、需求弱勢和斷層是當前樓市低迷的主要原因,政策著力點應在供給側。

近期,多地推出“先租後售”“租售聯動”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簡稱保租房)創新舉動。5月11日,長沙推出存量房盤活方案,打通商品房和保租房的流通:家庭拿出一套房做保租房,則該套房不納入家庭住房套數(家庭可再買一套);6月22日,湖北省發文提出,開發商未售商品住房、商品房項目配建移交或自持的保租房,實施先租後售,租賃滿5年後可轉為共有產權住房,已繳租金可抵房款,共有產權住房持有5年後,可申請轉為商品住房上市交易。此外,四川省住建廳發文,決定在成都、瀘州、綿陽、南充、宜賓、達州等市開展試點,打通市場租賃住房通道,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筆者認為,“先租後售”“租售聯動”的保租房新模式,不僅是對“租購併舉”住房新制度的有效探索和落地,也是對供需錯配的糾偏,更是當下商品房市場需求弱勢的既定事實下,對住房在供給側做出有效改革。

3-4億新市民是住房有效需求的主體,他們想擁有一套自己的房產,這種訴求非常強烈,但他們手上沒太大積蓄,很難付得起商品房首付款,或是付不起月供。如果保租房可以“先租後買”,就能調動起新市民的積極性。他們先以低租金承租3-5年,解決體面的居住,還能在這幾年攢首付、攢月供。幾年以後,就能更輕鬆地把房子買下來。這樣,不管是租賃消費,還是未來買房的需求,以及圍繞在大城市生活的消費和內需都水到渠成。另外,有了退出機制,開發企業投資建設保租房以及銀行放貸的積極性也將提高。

疫情持續兩年多,對部分居民收入造成影響,特別是對未來的預期衝擊較大。因此,房地產觸底回升的走勢仍面臨挑戰,未來更大程度上是“磨底”或夯實底部的時期。未來政策選擇上,除繼續刺激需求外,更多要考慮如何疏通普通住房市場供需的腸梗阻。總之,目前市場回升態勢尚待穩定,除了需求端政策激勵、供給端紓困企業外,還要糾偏供需錯配,這需要在供給側改革上更多下功夫,比如滿足新市民租賃需求與購房需求的銜接。

(編輯:陸躍玲)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