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達70%的熱射病,誰最容易中招?

2022年07月22日11:55

  6月中旬以來,全國範圍內開啟高溫模式,多地日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7月6日開始,中央氣象台已連續12天發佈高溫預警。

  陝西西安,一名55歲的建築工人倒在了收工回家的路上,送醫後搶救無效死亡。

  浙江杭州,一名49歲的車間工人在工作時突然昏倒,搶救31小時後離世。

  廣東廣州,一名80歲的老人因為居家通風條件有限昏迷送醫,因熱射病引發的多器官衰竭不幸離世。

  今年入夏以來,“熱射病”一詞伴隨著“搶救無效”,頻繁地進入大眾的視野。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症中最嚴重的情況,即重症中暑。其死亡率高達70%至80%,是一種致命性的急症。

  78例典型熱射病:多位老人因捨不得開空調患病

  澎湃新聞記者從慧科數據庫、公開報導中發現,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已發現至少78例典型熱射病病例。

  其中,室外患者占61.5%,長時間勞作為主要原因,其次是戶外活動;室內患者占38.5%,大多因為捨不得開空調,以及工作環境悶熱。

  而捨不得開空調的,都是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

  熱射病可分為經典熱射病和勞力性熱射病。前者常見於年幼者、孕婦和年老體衰者;後者常見於夏季劇烈運動者,高強度體力活動者。

  這些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有相當一部分是工人。既有建築工人、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也包括裝修工人、車間工人在內的室內勞動者。室外高溫酷暑,室內悶熱、缺乏通風,工人群體是中暑及熱射病的主要高危人群。

  55歲的建築工人王建祿,倒在了收工回家的路上。王建祿的女兒告訴南方都市報記者,當天他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中工作了9個小時。經搶救無效死亡後,由於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王建祿的死亡難以被認定為工傷。事發近半個月後,工地負責人才和他的家人達成協議。

  熱射病患者早期往往會出現頭暈、乏力、嘔吐等症狀,患者的肌肉可能會發生不自主的抽搐。嚴重時,患者往往會意識模糊,甚至陷入昏迷狀態。同時,患者還將面臨神經系統等多功能損傷,而這極易導致器官受損。這也就是新聞報導里常常形容的,“多臟器受損像煮過一樣”。

  從公開報導的案例來看,熱射病的救治情況目前並不理想。78名患者中已有13名因熱射病死亡,截至相關報導發佈時間,依然有20名患者需要在重症監護室進行救治。

  更嚴重的,發生在室外

  雖然熱射病患者的治療情況因作業環境、體質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室外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比室內工作者承擔了更多的病情惡化風險。

  一份基於遼寧省2018年夏季15位熱射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對比室內患者,室外患者的病情更易惡化。在經過治療後,超過八成的室外熱射病患者最終死亡或無法恢復神智。而從暴露時間來看,室外患者的平均暴露(高溫、高濕環境)時間比室內患者還要少2.3個小時。

  熱射病初期,人們往往對頭暈、乏力等症狀不夠重視,錯過救治的最佳時機。在這份研究中,一位患有先天智力障礙的綠化工人,在高溫環境作業時出現高熱、頭暈、乏力。由於對高溫危害認知不足,誤以為是感冒,這位患者在早期未採取降溫等有效措施,兩天后在送醫途中死亡。

  此外,這項研究中有2例高血壓患者和1例糖尿病患者, 均屬於高溫作業職業禁忌症人群。用人單位應杜絕職業禁忌症人群從事高溫作業,並定期進行職業健康體檢。

  地球越來越熱,高溫造成每年近50萬的額外死亡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星球健康》的研究顯示,由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額外死亡率正在逐漸上升。從2000-2003年的0.83%上升至2016-2019年的1.04%,相當於高溫造成全球每年近50萬的額外死亡。

  在額外死亡人數方面,亞洲高溫死亡所致疾病負擔最重,全球45.8%的高溫額外死亡發生在亞洲。研究指出,高密度的額外死亡主要發生在東亞和南亞地勢低窪、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以及東歐和西歐的城市。

  額外死亡率體現了明顯的地域差異。歐洲與高溫有關的額外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2016-2019年達到了2.63%,而非洲則是最低的。研究者解釋,其中的一種原因可能是,人群對非適宜氣溫的健康效應具有長期適應性,高緯度地區對低溫更耐受而對高溫更敏感,熱帶、亞熱帶人群則相反。

  與此同時,熱浪正在侵襲著歐洲地區,7月19日,21個歐洲國家發佈高溫預警,英國首都倫敦更是突破曆史以來最高溫,達到40.3℃,這樣的高溫對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英國來說極為罕見。

  據八點健聞的報導,頻繁的熱射病死亡案例反映出的是缺位的高溫干預設計,氣象部門的高溫預警在面向全人群的同時,卻難以與其他部門合作,向具體人群提出精細的建議,也無法展開播報之外的實際行動。

  7月21日,中央氣象局發佈天氣提醒。未來10天,全國大部分地區高溫天氣還會持續,華東地區和南疆盆地的氣溫將超過40℃。

  說明:

  非適宜溫度:高溫熱量屬於非適宜氣溫的一種特殊情況。在研究領域,最佳溫度為氣溫與人群死亡暴露-反應關係中的最低點(溫度暴露-反應曲線通常呈U型)。低於或高於該最佳溫度(即非適宜溫度),均會導致死亡風險的升高。

  最佳溫度:研究者採用分佈滯後非線性模型(滯後期選擇21天,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with 21 days of lag)估計溫度-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並將它們彙集到多元Meta回歸(multivariate metaregression)中,其中包括各地區死亡人數、平均溫度和溫度範圍等,計算可歸因於高溫和低溫的死亡,最佳溫度就是最低死亡率點。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