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徐婧 杜燕)“沒想到領證這麼快,整個過程不到五分鍾。”8月4日8時40分許,完成了“人生大事”的李女士手持鮮花,與丈夫在北京市海澱區婚姻登記處外拍照留念。她介紹,愛人昨天晚上10點多就來排隊了,自己早6點到此與他彙合,成為第一對完成婚姻登記的新人。
8月4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古時,人們在這一天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如今,七夕節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也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獲悉,8月4日,北京市婚姻登記預約量為1389對,與平日相比增加近一倍。“海澱區婚姻登記處今天的預約量是200對,開放9個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全員上崗。”海澱區婚姻登記處主任李洌介紹,當前該處線下宣誓環節仍處暫停狀態,新人可通過“雲頒證”進行線上宣誓和合照留念。該處還特意為每對新人準備了一對徽章,向今天領證的新人送上節日“限定”祝福。
在海澱區婚姻登記處,記者看到,新人們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進行材料審核、婚姻登記和線上宣誓等,從材料審核到領證成功所需時間約在五分鍾內。“在工作人員引導下登記非常高效,節省出的時間也方便我們拍照。”王女士和愛人在登記前早早做好了攻略:提前十五天預約、準備鮮花道具、選好室外拍照點位……只為在七夕這個浪漫的傳統節日,記錄下美好瞬間。

9時30分,相識三年的孟旭飛與王一鈞對望一眼,宣誓:“我們自願結為夫妻,從今天開始,我們共同肩負起婚姻賦予我們的責任與義務……”4日,包括他們在內的60對新人在豐台區婚姻登記中心許下誓言。記者瞭解到,在七夕,中心通過舉辦頒證儀式、集體宣誓傳承婚俗文化,希望新人們履行婚姻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此外,贈送新人們玫瑰花和祝福卡,並配備專業攝影師,為他們留下珍貴紀念。
“家庭穩定需要相互扶持。”今年87歲的劉老先生和愛人是海澱區婚姻登記處一對特殊的“新人”,結婚57年的二人今天來補辦丟失的結婚證。在他們看來,婚姻沒有竅門,唯有兩人相互謙讓和包容,一個家庭才能“行穩致遠”。
對年輕的新人們來說,經營婚姻是一門學問。為此,北京積極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婚俗改革新舉措:去年圍繞認識婚戀、家風家教、夫妻關係等內容攝製大講堂視頻課程,在線收聽收看人數已達百萬人次;16個區全部設置婚姻家庭輔導室,引入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為有需求的當事人提供情感溝通、心理疏導、關係修復等服務。

“當代人的婚姻觀念更開放,希望通過婚姻輔導,人們能更理性地看待婚姻。”海澱區婚姻登記處的婚姻輔導師齊海萍告訴記者,領結婚證象徵著一個新家庭的啟航,婚姻輔導師在這第一步為其引領,指導家庭的經營之道,也為未來的婚姻生活提供保障。在婚後,婚姻輔導師同樣可為夫妻提供心理疏導,助其解決婚姻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今年七夕,恰逢生活在北京的蒙古族小夫妻烏哲麗坤和伊拉圖相識三週年。伊拉圖在領證後表示,“美夢成真”的這一天,他也準備好了承擔新的責任。“特別開心,感覺自己長大了。”烏哲麗坤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