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 亮 張 密
北京夏日的一個深夜,手機鈴聲急促地響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從床上跳起來,以最快的速度奔向他的陣地——“速尿20毫克,西地蘭0.4毫克。”這又是一場驚心動魄、命懸一線的搶救。
“生命相托,永不言棄。”在離死亡最近的ICU戰場,周飛虎一次次地將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從死神手裡拉回來。
“我們敢與死神‘掰手腕’,病人才有生的希望。”憑著這種精神,周飛虎多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救治各種危重患者,在“創傷性多臟器功能不全”“血液淨化”“勞力型熱射病”等重症救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療效。
“每天都像在打仗。”自2003年從事重症醫學以來,周飛虎幾乎沒有閑下來的時候。哪裡有危重症患者,哪裡就是周飛虎衝鋒的“戰場”。這些年,周飛虎先後參加了汶川抗震救災、援非抗擊伊波拉病毒、馬里維和遇襲傷員救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內外救援任務。
重症醫學科,被稱為“橫跨”內、外、婦、兒等科的危重症病人救治集中地。“ICU更多的是承載希望和見證生命堅韌的地方。”周飛虎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出現在重症醫學科,他每次查房瞭解患者治療恢復情況,同時,還特別留意患者的身心狀態。
“我們除了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狀況外,還要給病人營造出一種家的氛圍。”周飛虎要求醫護人員,用自己的愛去救病人。“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病房裡經常會傳來一陣陣溫馨的生日祝福聲。“重症監護室里見證的不僅是醫學奇蹟,還有人心的溫暖。”周飛虎說。
作為國防科技創新某重點項目的主要成員,周飛虎始終恪守“姓軍為兵、姓軍為戰”的軍醫本色,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難,三上西藏阿里高原,參加野戰醫院智慧化監護病房建設,為高原官兵做好醫療衛勤保障。同時,針對戰士訓練可能產生的致死性很高的勞力型熱射病,進行系列科學研究,極大提高了這類危重病救治的成功率。
為了對患者進行及時、科學的救治,周飛虎大力推進“智慧ICU”建設。如今,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病房,智能信息採集車隨時提取上傳患者病情變化數據,一旦患者指標評分到達風險臨界值,系統便會自動生成紅線預警,提示醫護人員及時施救。下一步,周飛虎計劃將研究成果“移植”到機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問診、病人服務等方面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動化。
周飛虎還利用自己多次援外救治傷病員及多年臨床積累的經驗,針對野戰醫療救治機構(野戰醫院或野戰醫療所)收容的患者“傷情複雜”“潛在危重患者”等特點,提出了“移動ICU”及“數字化ICU”等救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