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島8月17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左宇坤)“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們就有多大的碼頭。”這樣的豪言,就源自齊魯大地、黃海之濱的青島港。
作為山東港口龍頭的青島港,擁有優良的水深條件、先進的碼頭設施、優越的集疏運體系,大型集裝箱專用泊位能從容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船舶。16日,“港口雄開萬里流”網絡主題活動在山東青島正式啟動,採訪團來到了山東港口青島港。

港口之強,強在集裝箱
碼頭岸邊,滿載貨物的萬噸巨輪依次靠泊;作業區內,自動化裝卸車輛來來往往。這一派繁忙景象,是青島港乃至山東省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的一個縮影。
山東省大陸海岸線長度3345公里,約占全國的1/6,位居全國前列,灣闊水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3個超4億噸大港的省份。作為海洋大省、港口大省,要激活山東發展這盤棋,港口是非常重要的“棋眼”。
在港口業內有這麼一句話:“港口大不大,要看吞吐量;港口強不強,要看集裝箱。”青島港港口之強,首先體現在其集裝箱業務。
2019年,隨著集裝箱被緩緩放入“中遠海運白羊座”輪,山東港口青島港2019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至此,山東港口青島港躋身全球港口集裝箱2000萬梯隊。
“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跨越2000萬標準箱,這體現了山東港口青島港在全球影響力實現質的躍升,是山東港口由‘門戶港’向‘樞紐港’轉型邁出的關鍵一步,是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宣示。”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表示。
再放眼整個山東港,自2019年山東港口集團組建以來,經過三年奮進,山東港口吞吐量連跨三個億噸台階,突破15億噸,穩居全球第一;集裝箱量較成立時增長25.8%,突破3400萬標箱,居世界第三位,增幅連年超過全國沿海港口平均水平。

港口之強,強在科技強
但在當前的大國港口競爭中,既需要“汗水”,也需要“智慧”。山東港口3345公里的蜿蜒海岸線上,智慧綠色的時代浪潮正在湧起。其中,青島港是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5G智慧碼頭”。
16日下午,偌大的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上,集裝箱鱗次櫛比,橋吊、軌道吊等機械設備轟鳴作響。但繁忙的作業現場,卻“空無一人”。得益於工業互聯網,自動化碼頭中的工人從現場轉移到調度室,從而更加高效便捷。
據瞭解,目前全球自動化碼頭的單機平均作業效率在每小時20個自然箱左右,傳統人工碼頭的單機平均作業效率為25-28個自然箱,全球自動化碼頭的單機平均作業效率甚至還不如傳統人工碼頭。
青島港打破了這個瓶頸。6月28日,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在“德翔許明”輪作業中,自動化碼頭橋吊平均單機作業效率達到每小時60.18自然箱,橋吊最高單機作業效率達到每小時67.76自然箱,效率一舉提升14.2%,第九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世界紀錄。
這背後,是青島港的“連鋼創新團隊”通過自主創新,構建一整套技術標準,最終建成了一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化碼頭,為智慧港口建設運營提供了“中國方案”。
憑藉“拚命都不一定能幹好,不拚命肯定幹不好”的奮鬥精神,連鋼創新團隊用3年半的時間建成世界上開港效率最高的自動化碼頭。“要始終保持比全球同類碼頭單機平均效率高出50%。”張連鋼堅定地表示。
山東港口青島港依託科技力量,創新作業流程,提高作業效率,今年1-5月份,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3.3%,集裝箱同比增長7.8%。

港口之強,強在“一盤棋”
“以前一提到港口,人們想到的就是裝貨卸貨。”李奉利說,但現在,我們正從單純的運輸,向物流、金控、貿易、產城融合、航運等多個新興業務進行戰略佈局。
根據國內外港口建設發展一般性規律,山東港口摒棄“吞吐量為王”的傳統思路,加速由生產資料港向生產、生活資料港轉型;由傳統業務為主向傳統業務、新興業務並重轉型;由傳統港口向數字化港口轉型。三年來,港口的發展變得更加“立體”,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持續提升山東港口競爭力。
除了業務的通盤考慮,省內各港口也在紮實抱團中各有分工。在改革前,山東的各個港口之間長期存在著同質化發展、無序競爭等問題,隨著山東省港口集團掛牌成立,七市港口發展脈絡如百川歸海最終彙聚到山東港口。
黃海潮湧,渤海激盪。目前,山東港口已形成以青島港、煙台港、日照港為主要港口,威海港、濱州港、東營港、濰坊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分層次總體佈局。2022年上半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4億噸,首次躍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一位。
放眼全球,今年上半年,面對持續疫情帶來的全球港航業困境,山東港口青島港聚焦保通保暢關鍵節點,通過重點佈局“一帶一路”、RCEP航線和北美特快專線等途徑,成功實現新增集裝箱航線15條,實現外貿集裝箱量增幅達8%的逆勢增長。
“山東港口致力於互聯互通、保穩保供,充分發揮樞紐平台作用,加快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李奉利表示。(完)
搜索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