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導
8月15日,科技部、財政部發佈兩部門聯合製定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創新政策落地見效,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各類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一批骨幹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
此外,《行動方案》製定了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的十大舉措:推動惠企創新政策紮實落地、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前瞻佈局基礎前沿研究、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大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的力度、強化對企業創新的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加快推進科技資源和應用場景向企業開放、加強產學研用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企業創新國際化水平。
《行動方案》要求,2022年9月底前,各部門、各地方製定貫徹落實行動方案的工作計劃,細化任務安排和職責分工;2022年底前,各部門、各地方結合實際製定出台具體的落實舉措,推出一批可操作的行動抓手和政策工具;2023年底前,推動各項舉措全面落地見效。
新形勢新需求驅動
中國文旅創新創業智庫叢書總編張德欣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企業的效益一方面來自於規模化的效應,另外一方面來自於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可以讓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在行業當中較其他的同類企業有更大、更強的競爭能力。此外,創新能力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可以讓自己在市場中處於領先位置。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創新能力,尤其是技術創新能力,那這個企業註定是走不遠的。
那麼國家為何要在這個時間點強調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呢?
《行動方案》指出,這是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企業創新的重大決策,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關於啟動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的部署要求,根據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需求,製定了本行動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副教授王鵬對本報記者表示,該方案在目前這個節點提出也是有其背景的。其一,全球科技創新不斷髮展,科技創新在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盈利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非常有必要。其二,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產業和企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以及如何高質量發展的難題。而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三,在面對當前國內、國外形勢加速變化,國家之間科技競爭和互相封鎖逐漸升級,區域衝突、中美貿易摩擦等大背景下,以及我國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態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自然被提上日程。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也是在新環境下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韓鳳芹認為,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依託和支撐。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真正產出能夠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是當前我國科技領域面臨的重要命題。因此,《行動方案》在這個時間點出台恰逢其時,有利於進一步深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我國創新強國建設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總體而言,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異還很明顯,大量的國企、央企和頭部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源多、人才多、資金多、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強,而很多中小企業和規模以下企業,包括很多傳統行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差的企業,差異性還是非常明顯的。”王鵬認為,《行動方案》更多的是希望企業能發揮研發主體作用,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頭部企業和有研發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要攻堅克難;另一方面,行業內大量的企業,可能科研攻關能力沒那麼強,但是知識產權創新也要發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經營效能,對於壯大經濟、擴大就業、尋找經濟的新增長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領軍企業、中小企業借東風
本報記者注意到,《行動方案》還特別提到,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製定國家鼓勵企業研發的重點領域指導目錄,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需求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國家科技計劃中產業應用目標明確的項目,鼓勵企業牽頭組織實施,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數字經濟、平台經濟企業加強硬科技創新。
同時,支持中央企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對於企業牽頭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強化以創新聯合體方式組織實施。依託更多企業組建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創新基地。加強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評估考核和優化整合,符合條件的納入到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管理。
此外,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也是關注重點。《行動方案》明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應用類重點專項及部分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夯實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基礎,支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創新發展。
對於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行動方案》還明確,面向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徵集技術產品問題,組織中小企業“揭榜”。在大企業牽頭承擔的科技計劃項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業參加。鼓勵各地培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平台和基地,促進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合作對接。引導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為融通創新提供有力支撐。依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和“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等,持續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競賽。
王鵬對記者說道,該方案值得關注的亮點是,方案的目標首先是要培養一大批骨幹企業,相當於從政策方案頂層設計角度,提出了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來培育骨幹企業的目標。
在王鵬看來,該《行動方案》的亮點還包括,通過項目、工程引領,一系列的財稅政策來提供相關配套的補充和支持,這個過程其實也給出了一些具體的路徑和辦法。
記者注意到,《行動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惠企創新政策紮實落地。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稅收優惠、技術交易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加快落實和推廣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進一步放大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效應。完善落實國有企業創新的考核、激勵與容錯機制,健全民營企業獲得創新資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各類企業“創新不問出身”的政策環境。此外,還要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諮詢座談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溝通交流,開展問計諮詢。構建企業創新高端智庫網絡,引導支持企業提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能力。
王鵬對記者表示,更多的企業可以借助政策東風,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很多企業也可以通過項目牽引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