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年接過汽車業的創新接力棒

2022年08月25日05:34

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期間,共有來自70餘所院校的青年學子創作出161件各具創意的汽車設計作品。圍繞“打造高端新能源越野概念車”的競賽主題,各式各樣的越野車成了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的絕對主角。

隨著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賽道的快速升溫,汽車企業比以往更容易得到青年人才的青睞。而作為國內知名的汽車領域青年設計大賽,“東風夢想車”大賽為汽車相關專業學子求學就業、創新創造提供了許多支持。

一邊是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曆史新高,社會各界為了保障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使出渾身解數;另一邊則是大步轉型中的汽車企業頻頻“喊渴”,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高薪搶人,試圖構建自己的人才蓄水池。

8月23日,由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東風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夢想車之夜·2022”——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成果發佈暨頒獎典禮,在武漢如期舉行。

自2021年9月啟動以來,一支支有誌於成為中國汽車業建設者的大學生隊伍經過了初賽、複賽、飛昇訓練、決賽的考驗。賽程後半段,脫穎而出的十強作品團隊在東風公司旗下東風乘用車、嵐圖汽車、猛士汽車、東風日產、東風本田5家整車企業一對一專業指導下,第一次真正“觸電”汽車產業,最終拿出了各自的作品。

當保就業、促創業成為社會共識,當中國汽車產業變革和市場轉型駛入深水區,00後青年大學生能否圓夢職場?汽車企業究竟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這項被冠以“夢想”之名的中國青年汽車創意設計大賽中,人們或許就能找到新的答案。

“突破想像極限才叫新汽車”

有分析認為,本輪汽車產業重構即將催生出“新汽車”——一種與傳統汽車截然不同的全新物種。

作為國內知名的汽車領域青年設計大賽,“東風夢想車”大賽為汽車相關專業學子求學就業、創新創造提供了許多支持。在這個賽場上,“腦洞與創意齊飛、顏值與智慧兼備”的未來汽車設計秀已經多次上演,展望“新汽車”及其蘊含的能源革命、互聯革命和智能革命。

圍繞“打造高端新能源越野概念車”的競賽主題,各式各樣的越野車成了本屆大賽的絕對主角。據瞭解,在本屆“東風夢想車”大賽期間,共有來自70餘所院校的青年學子,創作出了161件各具創意的汽車設計作品。

活動當天,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最高獎“東風夢想車”大獎以及最佳造型設計獎、最佳生態創意獎的獲獎團隊,用他們的作品點亮了“夢想車之夜”。有網友在觀看直播後感慨說,這些參賽作品既帶來了屬於00後的浪漫想像,也為現在的人們描繪了未來越野汽車的N種可能。

其中,有專門為冰雪極限越野運動愛好者設計的越野車SNOWSTORM CONCEPT,有具備陸空兩用功能的競速越野車馭風,有融合越野與露營雙重需求的概念越野車LIFE ROAD GO,還有專為“移民火星”而設計的火星越野車。

“我們的夢想是造一輛沒有充電焦慮的車,一輛讓用戶不用擔心油價高企的車。”安徽工程大學的霍泓宇和四川傳媒學院的崔婭斌等同學組成了“火星登陸隊”,憑藉腦洞大開的產品設計和令人憧憬的使用前景,他們的作品——火星越野車最終摘得“最佳技術創新獎”。

作為火星越野車,他們的作品可謂“武裝到了牙齒”。霍泓宇介紹說,火星越野車的頂部搭載了無人機系統,可以對前方道路、地貌特徵進行動態捕捉,從而讓火星車實現車路協同。

他說:“我們認為,未來汽車首先面對的就是能源挑戰,這是人類發展的永恒命題。這次比賽我們提出的這個核聚變應用設想,其實也是在現有科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展望。”

崔婭斌告訴記者,當得知獲得單項獎的那一刻,大家都無比激動,“就是覺得之前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突破想像極限才叫新汽車。”一位組委會評委點評稱,能想到運用核能、氫能和車路協同,足以證明參賽大學生跳出了現階段的技術局限,為越野車帶來了更具想像力的發展場景。

“很明顯,作為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和互聯網原住民,00後青年大學生具有更強大的創新思維,能夠將多領域的科技知識、技術創新進行融合。”該評委感慨說,青年人是創新的主力軍,當他們接過接力棒,必將為科技創新和汽車強國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同學們能從單純的造型形態中跳脫出來,思考如何通過交通工具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如何應對消費痛點,如何通過有機變形適應不同場景及心情。”本屆大賽評委、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主任、設計師孫雋傑認為,在這次比賽中,參賽隊員們不僅展示出對越野交通工具的獨特思考,也秀出了00後樂觀、進取的設計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從“國潮”興起到自主品牌汽車向上突破天花板,青年消費者始終是市場主力軍;從中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到智能化技術領跑全球,奮鬥在一線的青年員工,則是不折不扣的創新骨幹。

“我希望今後的汽車不僅功能強大,還可以在造型設計上、品牌文化上為我們帶來更多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霍泓宇暢想說,甭管在哪裡越野,一眼望去就知道,“這是東風的汽車,這是中國製造的汽車”。

“中國智造”為逐夢青年導航

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的一位評委這樣評價參賽選手:“作為青年設計師,他們的融合設計手法代表了未來汽車雛形;作為潛在消費者,他們的審美偏好,對汽車企業把握新一代消費人群的需求具有指導意義”。

事實上,汽車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行業,隨著當前汽車“新四化”技術快速發展,汽車業將為更多人提供舞台。

以近年來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為例,從提升電池性能的化學實驗室,到車身輕量化所需的新材料,再到備受年輕人關注的智能網聯科技,新能源汽車各個領域都需要專家型人才和青年人才後備軍。

然而,由於人才供給的調整往往慢於人才需求的變化,汽車人才供需存在一定的錯位現象。一方面,車企需要能將多種知識進行深度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有不少大學生表示缺乏實踐機會,亟須實戰化的創新訓練平台。於是,除了尋找未來越野車的新玩法和新願景,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也要為這些心懷夢想的大學生賦能。

對此,來自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楊篤誌深有感觸。他與校友曹碩組建“啊對對隊”,一路過關斬將摘得大賽最高獎——“東風夢想車”大獎。

“參賽中最令人難忘的,不僅有宣佈自己隊伍榮獲最高分的瞬間,還有漫長比賽期間,那些挑燈夜戰、頭腦風暴的經曆。”楊篤誌回憶說,第一次在學校聽到這個比賽的宣講會,就被東風猛士和其他幾款車深深吸引。

“這次參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鍛鍊機會。”他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參加汽車設計比賽,這次“東風夢想車”之旅圓夢,離不開組委會和東風公司各方專家的指導、幫助。

由於課程安排緊張,楊篤誌只能利用課後和休息時間準備比賽。“初賽晉級之後,我們看到了競爭對手的實力,都十分強勁。”他坦言,自己和隊友一開始並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但不管是外觀還是內飾,都“花時間盡心盡力地做了”。

有業內專家分析說,要幫助青年學子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只有立足青年人才培養,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才能推動青年創新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夢想車之夜”不僅對第五屆“東風夢想車”大賽成果進行總結盤點,也回顧了曆屆大賽的精彩瞬間。

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9年來,在“東風夢想車”大賽的助力下,一批又一批青年朝著自己的汽車夢想邁出了重要一步。

記者瞭解到,在此次“夢想車之夜”活動上,往屆大賽參賽選手通過文字、照片等形式,分享了他們的逐夢征程,並為大賽和學弟學妹們送去祝福。

“東風為每個組都分配了職業設計師作為指導老師,直到決賽開始前,老師們還在幫我們細心調整作品,顯著優化了設計細節和功能合理性。”曹碩告訴記者,作為大賽最新一批“畢業生”,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

築牢企業責任才能激發更多夢想

無論是保就業、促創業,還是推動科技創新,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汽車業都是做出貢獻的重要領域。對於被視為國民經濟“頂樑柱”和“壓艙石”的央企來說,更需要展現履行社會責任的決心和創新的智慧。

在“夢想車之夜·2022”活動上,東風援藏幹部、東風公益助學受助學生和入職東風公司的大賽選手一一登場,講述了“責任東風”給他們帶來的變化。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今年的“夢想車之夜”活動既是一次夢想的集結、一次創新的展演,也是一次責任的巡禮。

記者瞭解到,“十四五”時期,東風公司按照社會責任“潤”計劃3.0的部署,積極參與疫情防控、搶險救災、鄉村振興、社會公益等工作,持續深耕“東風夢想車”大賽、“東風潤苗行動”等一系列公益品牌項目,努力踐行央企責任。

其中,作為東風公司打造的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責任品牌活動,“東風夢想車”大賽已走過9年,還將不斷調動行業專家、高校等方面的力量,嗬護、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為出行領域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在“夢想車之夜·2022”的舞台上,既有炙熱的夢想、無限的創想,又有責任的溫度。

東風公司工會主席、東風集團股份黨委副書記、東風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何偉表示:“長期以來,東風公司秉承‘東風化雨、潤澤四方’的履責理念,不斷強化汽車行業‘國家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社會責任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彰顯央企擔當。”

何偉表示,從鄉村振興到公益助學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在責任的指引下,東風公司不斷深耕“東風夢想車”大賽,為夢想追逐者們提供平台、創造機會。“歡迎有夢想、有信念、有才華的青年關注大賽,加入東風,一起為中國汽車行業創造更多可能。讓‘東風夢想車’不止於大賽,讓每個夢想都有東風可乘”。

近日發佈的《2022全國青年人才就業趨勢洞察》顯示,隨著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快速升溫,汽車企業比以往更容易得到青年人才的青睞。在今年上半年全國青年人才投遞的公司TOP30榜單中,涉及汽車業務的公司佔據了近三分之一。

對於來自70多所院校的參賽學生來說,剛剛落幕的“夢想車之夜·2022”既是足以刻入青春記憶的高光時刻,也是邁向新階段、追逐新夢想的起點。

“所有硬核技術的背後,都有一代又一代青年貢獻著智慧和汗水。”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所說,隨著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新汽車”對青年人才的需求量可能會越來越大。

因此,無論是為了眼下的保就業、促創業,還是考慮到中國汽車業的長遠競爭力,讓青年人才接過創新接力棒,就是必須早日實現的夢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8月25日 12 版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