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辭世後,英國進入10天哀悼期,還有這些安排

2022年09月09日08:29

  來源:瀟湘晨報

  (當地時間9月8日晚,倫敦白金漢宮附近,Victoria女王紀念碑聚集了大批英國民眾。)

  撰文/瀟湘晨報駐倫敦通訊員黃歡閑

  9月8日下午兩點半左右,我在家庭群聊里接到婆婆發來的信息:“看新聞了嗎,女王的狀態不太好,所有王室成員都去了巴爾莫勒爾堡,看起來情況相當嚴重,願上帝保佑她度過這個難關。”

  (巴爾莫勒爾堡是英國女王在蘇格蘭阿伯丁郡的私人行宮,多作為王室成員夏秋季渡假狩獵用,也常用於邀請首相一家參與活動、增進感情。)

  我趕緊放下手頭的事情打開了電視以及新聞門戶網站,也打開了臉書和推特。整個英國都忽然被女王“正在接受密切醫學監護”的新聞刷屏。

  聽到公公的話,想起丈夫去世的奶奶

  我回覆了婆婆的信息:“之前(9月6日)不還好好的嘛,她還接見了新首相,站著握手了拍了照片,還笑了來著。”

  這時公公說:“老人家這個歲數要走,很快的,也就是一天半天,甚至幾個小時的事情。”

  我心裡咯噔了一下,想起我先生前幾年過世的奶奶。93歲高齡,過世之前幾乎看不出任何徵兆,甚至還能跟朋友吃飯談笑、步行回家,結果6個小時後送醫,再6個小時後便與世長辭。

  吃晚飯時,看到女王去世消息

  晚上6點30分整,我剛把飯菜端上餐桌,手機上叮叮噹噹接二連三彈出各個平台的消息:王室確認女王過世、白金漢宮確認女王過世、白金漢宮降半旗、唐寧街十號確認女王過世……緊接著是其他國家元首發來慰問的消息。

  氣氛瞬間凝重。

  我趕緊截了一張圖發到家庭群裡,立刻收到回覆:“是的,我也看到了,多麼令人難過的消息。”

  與此同時,所有的新聞頻道和網絡媒體全被女王辭世這條唯一重大消息霸屏了。

  我和先生把飯菜挪到客廳電視機前的小茶几上,心不在焉地吃著晚飯,注意力全在電視新聞上。所有的主持人清一色黑西裝、白襯衫配黑領帶,把沉重的氣氛用視覺這一最直接的方式傳遞給每個觀眾。

  他們的語氣低沉,聲調平緩,充滿了哀痛:一個時代結束了,多少人會悵然若失,多少人會懷念她終其一生的付出,多少人會深深記住她作為君主的威嚴,多少人會懷念她作為妻子、母親的溫柔。

  各個頻道開始用珍貴的曆史影像片段快速回顧著女王的一生:出生、立為儲君、結婚生子、登基加冕、為國家奉獻一生等。中間穿插著最新的動態:白金漢宮延續宮廷傳統,在正門上張貼文字告示宣告女王死訊;唐寧街十號新任首相就女王辭世發表簡短髮言等。

  與此同時,女王辭世的消息佔據了所有平台的熱搜榜首,幾秒鍾就是幾百條相關評論。其中大多數表達了哀悼,和對她突如其來的死訊的難以置信。畢竟很多人和我一樣想,“昨天她還能站著微笑呢”。

  在那些詞條和回覆里,我讀到了普通英國民眾對曆史的回顧、對女王本人的敬重、對當代王室存續的思辨,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英國駐挪威大使館外,人們獻花悼念英國女王。)

  對女王本人持反感態度的英國人只有8%

  在英國延綿數百年的王室傳統中,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無疑是當今世界最特殊的存在之一。作為古老皇族在現代社會中的君主,她總能吸引最熱切的關注和爭議。

  “英國是否應該廢除王室”這個議題幾乎伴隨了她長達七十年的女王生涯。

  果不其然,各新聞平台立刻就有了“君主製”相關“話題”,有支持延續的也有支持廢除的。雙方各持已見,只要在平等的前提下心平氣和的交流,都不失為拓展知識與視野的契機。

  儘管人們對王室的觀感不一(全年齡段大概62%的人支持王室作為英國傳統存在下去),但絕大多數對女王都持正面態度。

  在今年六月份女王鑽禧(登基70週年)慶典前的民調顯示,對女王本人持反感態度的英國人只有8%。這無疑對女王七十年付出的肯定:她盡職盡責當了七十年的“吉祥物”,奔走各方履行著她應盡的職責,維繫著千變萬化的聯邦關係,用她的經驗和智慧支持了從丘吉爾到鮑里斯的14位英國首相。走過風風雨雨,在一次又一次危機中,曆經沉淪與複蘇,見證了英國七十年起起落落,並在與世長辭的前一天,任命了她人生的最後一位也是第15位首相,依然保持了她一貫的尊嚴。

  女王對新移民非常和善

  我個人,作為融入英國家庭的新移民,與大多數英國人一樣,對她是充滿敬重的。

  首先她的整個人生,不曾有一次踰越憲法的行為,她嚴格恪守了憲法對君主權力的限制,她既是政治人物,又不能是政治人物。達到這樣的角色平衡,必定是需要智慧與巨大的克製的。

  這奠定了她堅實的民眾基礎。

  其次,她是一位在公眾場合的聚光燈下,永遠保持優雅端莊的高貴的女王,也是一位在私下非常隨和充滿幽默感的普通老太太。

  這點在幾乎所有王室服務人員的回憶錄,以及王室傳記作者的書籍中都多次提及。因為個人愛好,我購買了大量關於女王的書籍,涵蓋了她的珠寶到她的服飾,從她的生平圖片集錦到各大慶典活動的特刊。在這些書中,她的形象越發立體生動,也令我對她越發喜愛。

  第三,最重要的,她是個對新移民非常和善的君主。她無數次在各種演說中感謝了新移民對英國做出的貢獻,並肯定了各色人種在宗教和社會層面的平等。前幾年關於王室“種族歧視”的傳聞甚囂塵上。面對非議的時候她總是保持威嚴,在面對指責的時候,她總是保持微笑。那份淡然自若,不可能出自一個對有色人種懷有任何偏見的老人。

  每年聖誕節,下午三點的女王演說是我們全家雷打不動必定收看的節目。無論時局如何,無論天下紛擾,她總能傳達出充滿希望的樂觀和堅持。這點也正是我所知的英國人最需要的:一個常常默默無聞,但是總在支持著這個國家,為自己為社會竭盡全力努力著的人。女王只是一個象徵,卻不僅僅是一個象徵。

  她的生命只能以女王的身份終結

  女王在現今所有的君主立憲製國家裡也是最特殊的人。因為她是一位“受膏者(anointed one)”。這是一個只用在君主身上的宗教詞彙。當經曆了“受膏”儀式,便意味著她“受命於上帝”,必須終其一生為這個國家服務,直至死亡。

  所以女王不能退休,不能讓位,她的生命只能以女王的身份終結。我曾經感慨過,這到底是職責,還是禁錮。

  日本天皇退位了,西班牙國王退位了,瑞典國王可以退位,但是英女王不能。她只能用一生遵守並完成加冕時立下的誓言:“我的生命,無論長短,都將奉獻為你們服務,並為我們大家所歸屬的偉大家族服務。”

  我一邊刷著手機,一邊回憶遐想,又收到公公的留言:“1953年,我5歲,她登基後全國巡遊慶典,路過我們這兒,我曾經遠遠看到過她的馬車,那天人山人海。”

  今夜,多少和我公公婆婆年齡相仿的老人會感慨萬千,往事翻湧。

  國葬在女王去世十天后舉行

  晚上7點剛過,新首相特拉斯的發言中,我們聽到了三個詞:Charles the Third——查爾斯三世。這意味著,順位繼承王位的查爾斯已經選定了他的“尊號(regnal name)”。法律意義上,從女王辭世的那一刻,查爾斯便是英國國王了。

  有意思的是,查爾斯“升任”國王上了熱搜,威廉王子“晉級”第一順位繼承人,也上了熱搜,並且像以往一樣,有網友說,查爾斯年紀太大了,雖然於情於理都是該是下一任國王沒錯,可他最好能“識趣”點,直接退居幕後,把皇位交棒給更年輕更有活力的威廉王子並輔佐他。

  我趕緊又問了婆婆對查爾斯的看法,她說:“他肯定不會得到如同女王一般普遍的敬重,只希望他是個嚴格遵守憲法的國王。英國的未來不會壞,我們總是能從低穀中走出來,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我回了一個笑臉:“我就喜歡這種精神頭兒。”

  接下來萬眾矚目的無疑就是女王的國葬和新國王的登基了。故人去,新王出,國葬與登基似乎總是充滿了時間的交疊。

  根據最新的英媒報導,英國進入了10天的全國哀悼期。女王的遺體將被安放在棺木中於9月9日送回倫敦,國葬將於9月18日舉行。在國葬舉行的前4天,遺體將被停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大廳,可供公眾瞻仰。

  英超多數比賽時間不受影響,賽前默哀一分鍾

  近期英超聯賽如火如荼,除國葬當天的比賽延遲外,其他比賽時間不受影響,只是都將在賽前進行一分鍾默哀。

  而對於查爾斯來說,就更有的忙了。最近幾天,查爾斯將第一次以國王身份面見首相,與皇室典禮官商討葬禮細節,並最終簽署相關的全程計劃。本週之內,預計他也將進行第一次面向英聯邦的國王的演講。

  兩天以後,也就是本週六,包括高級政府官員和樞密院顧問在內的登基委員會,預計將在聖詹姆斯宮商定關於新國王的首份公告,並將在聖詹姆斯宮的陽台上向公眾宣讀。

  按照慣例,國葬儀式舉行的地點是威斯敏斯特主教堂,至於主持儀式的主教人選並未最終選定。國葬禮拜儀式後一個小時,預計將在海德公園與塔山進行禮炮活動,期間公眾默哀兩分鍾。

  最終,女王的棺木將會被運往溫莎城堡進行最終的墓葬,女王將與她的父親母親和妹妹一起安眠於喬治六世國王紀念堂。還有很大可能的是,去年去世的菲利普親王的棺木將被從聖喬治教堂轉移至此,與女王安葬在一起。

  新聞里說,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篇章結束了。這也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無縫銜接地悄然開始了,一個新的篇章已經在書寫。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