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訊】和一百年前的人類相比,人們的生活在現代科技影響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夏天有冷氣,出門搭飛機,但唯一不變的是,彼時和當下的人類,都需要「娛樂」。
維基百科把「娛樂」定義成「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與興趣,並讓觀眾感到愉悅與滿足的,具有快樂、解悶、放鬆、休閒等特徵,且有別於教育和營銷的活動。它既可以是一個想法、一項任務,但更可能是一個活動或事件。」娛樂是人類平淡生活的調劑,數百年間,人們娛樂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香港歷史愛好者鄭寶鴻不久前推出新書,書名為《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分別從庶民、藝文、節慶、消費幾個角度,盤點香港百年來的娛樂項目與變遷。我們也有幸請他親自分享,介紹令他印象深刻的娛樂項目。

圖:橙新聞
跑馬跳舞的往事
雖然書名中有「馬照跑舞照跳」,但鄭寶鴻直言,對當年的窮等人家來說,馬和舞都並不容易接觸到。關於賽馬,書中介紹,「香港賽馬歷史始於一八四四年,一八四五年才有記錄,參與者全為外籍人士……一九二六年,馬會始有華人會員。」這期間經過多年變幻,一九五零年代,市民才變得熱衷賽馬,不過彼時出世於一九四零年代末的鄭寶鴻年紀尚幼,賽馬依然是距他比較遙遠的活動。
跳舞最興盛的時期也是五六十年代:書中可見一張記錄了約一九六二年彌頓道盛景的圖片,圖片左方為加士居道,右下方有一「宮殿舞廳」,這一帶的平安、高華及金漢酒樓皆設具舞池的夜總會。當日訪問在上環永吉街誠利商場進行,鄭寶鴻回憶稱,當時永吉街一帶,以及中環街市以西至西港城起碼有十間舞廳,如今它們已經全都消失匿跡了。

對於舞廳的漸漸消失,鄭寶鴻這樣分析:「以前的人晚上沒有別的消遣,除了打麻將就是跳舞,後來娛樂節目多了,影響最大的是有了TVB,人們就開始留在家裡不出去了。」他回憶舞廳盛行時身邊朋友的表現:「有很多朋友晚上五六點鐘就不見人,就是去了舞廳。有些跳茶舞,有些跳晚舞,跳晚舞的人,有的一晚花掉幾百塊,或者整個月的人工一晚花光也不奇怪。」

一九八三年,「大富豪夜總會」在尖沙咀東部開業,當年為「大富豪」行開幕禮的嘉賓,便是用「馬照跑、舞照跳」作開場白。對於夜總會的衰落,鄭寶鴻評論道:「你說可不可惜呢……說可惜也可以,不可惜也行,有那些場合證明社會很繁榮,但這些到底都不是很正式的娛樂,很多都是有錢充闊氣的地方,現在它們消失了,代表社會風氣有轉變,或者市民的生活踏實了,哪怕有豪客來到,也未必用那種方式或者在那種場合招待。」當然,雖然去舞廳跳舞的人減少了,但人們跳廣場舞、健身操、交際舞、Kpop、街舞的熱情高漲,這便是新時代的「舞照跳」了。

平民的娛樂
比起跑馬跳舞,平民的娛樂來得更簡單質樸。1961年前還未實行一人一票制度,鄭寶鴻常跟著同屋師奶、母親一起去看大戲或者電影,也由此對影視作品產生興趣。當中也有不少趣事:高陞戲院約於一九六零年遭火警虛報,觀眾奔走逃命,遺下數大籮木屐,成為新聞。

小朋友間還有不少平靚正的娛樂項目:玩雪條棍(紮小船)、拍公仔紙、用一毫子買幾顆玻璃珠(波子),「只是和人一起彈波子都可以玩一兩個鐘頭。這些不需要甚麼錢,但我樂在其中。」

不得不提的當然還有一代人的集體回憶荔園。鄭寶鴻稱,自己一直對遊樂場很傾心,但不太有機會前往,當時覺得荔園簡直是「夢幻的仙境」:「有摩天輪、碰碰車,可以騎馬仔,有一次學校通知要去荔園玩,提前半個月已經開始興奮……後來有機會去到全世界好幾個迪士尼,或者其他世界縮影主題公園,都沒有那樣的興奮心情了」,鄭寶鴻感慨道。「當時生活條件沒有那麼好,但能有機會去娛樂,已經是一件賞心樂事。」

若想看到民生百態,就去「行海皮」:「海皮」於戰後泛指中西區的干諾道和灣仔的告士打道,市民多在此處,包括對出的碼頭討生活、消閒、乘涼、吃喝及垂釣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碼頭上岸,附近隨之開起了光怪陸離的旅館、旅店,有人炒賣港澳船票,有娼妓在附近謀生,有人現場釣起泥鯭後,將其配以冬菜粒烹成泥鯭粥販賣,引來大批食客光顧。

書中描寫,「一九五八年六月,上環填海完成,新填地上闢有巴士總站及停車場,停車場於晚間則為一如荷里活道大笪地,以及九龍榕樹頭般的消閒、購物及休憩娛樂地,被稱為『新填地』、『平民夜總會』。華燈初上,近千數目的雜物、衣料、占卜、飲食、歌唱及賣藝表演檔,紛紛開檔,人流麕集,不少為外地遊客。」鄭寶鴻還透露,他人生中的第一條牛仔褲,正是於一九七零年代在此購得。

百年娛樂的變與不變
多年來,港人在慶祝一些傳統節日上似乎沒有特別大的變化:端午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農曆新年逛年宵市場,中元節辦盂蘭盆會……但也有一些習俗成為了歷史,比如在以前的七夕「乞巧節」,不少姑娘會集資製作精巧的的展品在街上陳列,稱為「擺七夕」,母親也會為家中為出嫁的女兒特別來慶祝。一九五零年代中,中環結志街及嘉咸街的菜市,皆有姐妹團籌備之七姐會,拜仙時可參加宴會、睇大戲,還可獲現金十五元及一套紗綢唐裝衫褲,十分熱鬧。一九五六年,內地攝製描述牛郎織女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更引起七夕拜仙的高潮,直到一九七零年代,西營盤高街的唐樓地鋪前仍有少女拜仙擺七夕,然而近年來這個習俗已經漸漸被遺忘了。

《天仙配》劇照
相反,也有一些變得更興盛的民間「娛樂」:以往在每年驚蟄時才會有的「打小人」習俗,如今近乎「全年無休」,都市人壓力大更需要發洩,此事又另當別論了。
「香港百年來的娛樂消閒方式很多,有的需要一擲千金,有的很平民化甚至免費。我想傳達的是,窮的時候有窮的風流快活,快樂未必需要腰纏萬貫才能享受到,百年來香港的娛樂消閒也有不少變化,但是所謂變化都是進步」,鄭寶鴻說。他透露,如今的他最大的娛樂,就是打書釘,逛公園,甚至「找點資料寫新書」。本書中有鄭寶鴻多年來搜集的大量珍貴歷史圖片,若想更深入地了解百年來香港娛樂的變遷,不妨認真細讀這本書。

延伸閱讀
《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
作者:鄭寶鴻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編輯:羅茜
拍攝:郭銘卓
剪輯:郭銘卓
設計:何佩雯
圖:《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豆瓣
更多推薦文章